多选题

(多选)t$_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_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
C
t$_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
t$_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可以比较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溶液中量的变化等.

解答:

解:A、由于在t$_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此将20g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甲和乙会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甲和乙都全部溶解,因此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0g}{100g+20g}$×100%=16.7%,故B正确;

C、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至t$_2$℃时,甲的溶解度是15g,甲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析出5g晶体,溶液的质量也就由120g变成115g,故C错误;

D、根据乙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_2$℃时,乙的溶解度是30g,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多选题

(多选)如图所示,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可以肯定的是(  )

A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
B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
C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
D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等于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当物体全部浸没入水中,若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或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便下沉;

若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或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悬浮;

若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或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上.

知道物体漂浮和悬浮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此题首先根据鸡蛋的浮沉情况,判断出液体密度与鸡蛋密度的关系,从而判断出甲乙的密度关系.

根据两种情况下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判断两种情况下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

由图知,鸡蛋在甲中悬浮,所以甲液体的密度等于鸡蛋的密度;鸡蛋在乙液体中漂浮,所以乙液体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由此可知乙液体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所以A正确,B错误.

鸡蛋悬浮在甲液体中,所以鸡蛋在甲中所受的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鸡蛋漂浮在乙液体中,所以鸡蛋在乙中所受的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所以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首先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根据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或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判断物体的沉浮,同时能根据浮沉情况判断密度的大小关系及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多选题

(多选)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左盘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向右盘烧杯中加入和镁粉质量相等的锌粉,充分反应后,下列各种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A
只有锌粉有剩余
B
天平仍平衡
C
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
D
天平偏向放镁粉的一侧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镁、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反应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判断可能出现的情况.

解答:

解:镁、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别为

Mg+H$_2$SO$_4$═MgSO$_4$+H$_2$↑、Zn+H$_2$SO$_4$═ZnSO$_4$+H$_2$↑,

24 98 2 65 98 2

因为硫酸的质量、金属的质量相等,相等质量的硫酸反应时消耗的锌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所以当锌粉有剩余时,镁一定有剩余;A不正确.

当稀硫酸恰好和金属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氢气逸出后,两边质量相等,天平仍然平衡,所以可能出现天平仍平衡的情况.B正确.

当稀硫酸过量时,等质量的镁、锌完全和稀硫酸反应时,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氢气逸出后,左盘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小于右盘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C正确.

当稀硫酸恰好和金属反应,或稀硫酸不足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天平仍然平衡,当稀硫酸过量时,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所以不可能出现天平偏向放镁粉的一侧.D不正确.

故选:BC.

点评:

分析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容易出错.

多选题

(多选)下列公式可以被用来计算电功率的是(      )

A
P=UI
B
P=Fs
C
P=I_R
D
P=$\frac {U}{R}$

题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分析:

从电功率定义:电流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电功率,公式为P=$\frac {W}{t}$,结合电能公式W=UIt和欧姆定律I=$\frac {U}{R}$可以得到其他公式.

解答:

解:电功率的公式:P=$\frac {W}{t}$=$\frac {UIt}{t}$=UI=I_R=$\frac {U}{R}$.

故答案为:AC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于电功率的理解与掌握,注意结合欧姆定律灵活运用知识.

多选题

(多选)如图所示,物体M受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水平拉力作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M一定不受摩擦力
B
物体M可能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
物体M可能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
物体A和B的重力势能一定相等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1、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若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则两个物体间有摩擦力,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分析物体可能的运动状态,对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

解答:

解:由图知,物体静止在桌面上,则物体受力平衡:

若A的拉力大于B的拉力,则物体有向左的运动趋势,则产生向右的摩擦力,此时F_A=F_B+f;

若A的拉力小于B的拉力,则物体有向右的运动趋势,则产生向左的摩擦力,此时F_A+f=F_B;

若A的拉力等于B的拉力,则物体不受摩擦力.

所以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此题考查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关键是能判断物体所受拉力的三种情况,正确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做出判断.

多选题

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陶瓷碗

B

不锈钢炊具

C

橡胶手套

D

铜质水龙头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不锈钢、铜属于金属材料。

多选题

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
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上
C
称量时右盘应该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左盘放置砝码
D
观察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表明横梁已平衡

题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分析:

托盘天平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放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放物体;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读数.通过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结合选择项中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

解: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故A说法正确.

B、在调节横梁平衡时,首先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故B的说法正确.

C、称量物体时,要将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在右盘里加减砝码移动游码.故C的说法错误.

D、横梁平衡的标志有两个: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者指针偏离分度盘中线的幅度相等.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处,表明横梁已平衡,故D的说法正确.

故选ABD.

点评:

此题综合了托盘天平使用中的放置、调节、放置物体、加减砝码等各方面的内容.题目的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强.

多选题

如图所示,用一滑轮组在5s内将一重为200N的物体向上匀速提起2m,不计动滑轮及绳自重,忽略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r]

A
物体上升的速度是2.5m/s
B
拉力F大小为100N
C
拉力F的功率为80W
D
拉力F的功率为40W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解答:


多选题

(多选)关于物理实验中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
B
用托盘天平称量质量时,如果砝码磨损,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
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一位代表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D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为方便读数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分析:

(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小车运动速度慢些,斜面的坡度要小,这样所用的时间长些.(2)给已经磨损的砝码赋予一定的值,进行判断.

假设标有100g的砝码,磨损后还有90g,当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标有100g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天平平衡,实际物体的质量是90g,读数却是100g.(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在使用温度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温度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和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解答:

解:A.在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故A正确; B.假设标有100g的砝码,磨损后实际质量为90g,当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标有100g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天平平衡,实际物体的质量是90g,读数却是100g.所以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故B正确;

C.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倒数第一位为估读值,故C错误;

D.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AB.

多选题

下列有关图7所示的情景,表述正确的是(  )

A
天坛的回音壁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
B
传统的自行车尾灯是将照射来的光反射回去,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C
石油气主要是利用降低气体温度的方法,液化后被储存在钢瓶内
D
验钞机能够发出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解答:

A、天坛的回音壁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响度增大,故A正确;

B、传统的自行车尾灯是一块块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可以将照射来的光反射回去,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故B正确;C、石油气主要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后被储存在钢瓶内的,故C错误;D、验钞机能够发出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故D错误.故选AB.

多选题

【反思评价】

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

A

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

加人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

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D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实验操作过程中若保温措施不好,会影响实验效果;实验过程应控制变量,加入物质的质量必须相等,否则影响实验效果;探究的是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因此加入物质的种类应该不同。

多选题

将边长是$10\text{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水槽内,待木块静止时,从水槽中溢出了$600\text{g}$的水,已知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     )

A

木块受到的浮力为$6\text{N}$

B

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600\text{Pa}$

C

木块的密度为$6\text{g/c}{{\text{m}}^{3}}$

D

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60\text{N}$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A.木块受到的浮力为${{F}_{浮}}={{G}_{排}}=0.6\text{kg}\times 10\text{N/kg=}6\text{N}$,A正确;

B. 已知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木块将漂浮,则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p=\dfrac{{{F}_{下}}}{{{a}^{2}}}=\dfrac{6\text{N}}{0.01{{\text{m}}^{2}}}=600\text{Pa}$,B正确;

C. 已知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木块将漂浮,$G={{F}_{浮}}=6\text{N}$,木块的密度为${{\rho}_{木}}=\dfrac{G}{g{{a}^{3}}}=\dfrac{6\text{N}}{10\text{N/kg}\times {{0.1}^{3}}{{\text{m}}^{3}}}=0.6\text{g/c}{{\text{m}}^{3}}$,C错误;

D.由${{F}_{浮}}={{F}_{下}}-{{F}_{上}}={{F}_{下}}-0$得,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F}_{下}}={{F}_{浮}}=6\text{N}$,D错误.

故选AB.

多选题

现有密度分别为ρ$_1$、ρ$_2$(ρ$_1$<ρ$_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_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  )

A
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frac {2ρ$_1$ρ$_2$}{ρ$_1$+ρ$_2$}$
B
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frac {ρ$_1$+ρ$_2$}{2}$
C
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1-$\frac {ρ$_1$}{ρ$_2$}$)m_0
D
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frac {ρ$_2$}{ρ$_1$}$-1)m_0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要当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时,我们可设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然后根据公式m=ρV得出这两种液体的质量表达式,从而就可以得出混合液体的质量表达式,最后根据密度公式得出混合液体的密度表达式.

解答:

解:(1)我们设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

两种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_1$=ρ$_1$V,m$_2$=ρ$_2$V,则混合液体的质量为m=m$_1$+m$_2$=ρ$_1$V+ρ$_2$V,

所以混合液体的密度为ρ=$\frac {ρ$_1$V+ρ$_2$V}{2V}$=$\frac {ρ$_1$+ρ$_2$}{2}$.

故A错误、B正确;

(2)因为ρ=$\frac {m}{V}$,ρ$_1$<ρ$_2$,

m_0一定,所以由ρ=$\frac {m}{V}$,V=$\frac {m}{ρ}$可知,V$_1$>V$_2$,

使混合液质量最大,即V$_2$全取,V$_1$有剩余,

则m_剩=m_0-ρ$_1$V$_2$=m_0-ρ$_1$$\frac {m}{ρ$_2$}$=(1-$\frac {ρ$_1$}{ρ$_2$}$)m_0.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关混合液密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两液体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ρ_混=$\frac {2ρ$_1$ρ$_2$}{ρ$_1$+ρ$_2$}$、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ρ_混′=$\frac {ρ$_1$+ρ$_2$}{2}$.

多选题

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实心正方体$a$、$b$,分别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制成,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实心正方体对$a$、$b$地面的压力之比为$1:1$

B

实心正方体$a$、$b$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8:1$

C

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8:1$

D

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4:1$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由于$a$、$b$质量相等,所以重量相等,对地面的压力也相等,故选项1-正确,选项2-错误;

由图可知,当甲的体积为$1\text{cm}^3$时,质量为$8\text{g}$,所以甲的密度为$8\text{g/cm}^3$;当乙的体积为$4\text{cm}^3$时,质量为$4\text{g}$,所以乙的密度为$1\text{g/cm}^3$,所以$\rho_a:\rho_b=8:1$;

由$\rho = \frac {m}{V}$可得$V = \frac {m}{\rho}$,$\rho_a:\rho_b=8:1$,$m_a:m_b$=$1:1$,则$V_a:V_b=1:8$,

由$V=L^3$可得,$a$、$b$两正方体边长(高)之比:$L_a:L_b=1:2$;

因为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p = \frac {F}{S} = \frac {G}{S} = \frac {{mg}}{S} = \frac {{\rho Vg}}{S} = \rho Lg$,

所以,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

$p_a:p_b=\rho_aL_ag:\rho_bL_bg=(8$$\times $$1):(1\times 2)=4:1$,故选项3-错误,选项4-正确.

故选选项1-.选项2-.

多选题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甲、乙两个物体,甲重$5\text{N}$,乙重$10\text{N}$,甲和乙的接触面粗糙,甲用一根细绳拴在左边固定的墙上,现在用水平向右大小为$15\text{N}$的力$F$将乙匀速抽出,甲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5\text{N}$

B

甲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大小为$5\text{N}$

C

乙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5\text{N}$

D

乙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大小为$10\text{N}$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1)$由题干中木块乙向右端匀速运动可以得知,木块乙处于平衡状态,故受平衡力的作用,其中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和甲对其向左的摩擦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判断,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15$牛,方向水平向左,故选项3- 正确.

$(2)$如图所示,木块甲静止,木块甲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甲受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受细绳对其向左的拉力与乙对其向右的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大小为$15\text{N}$.故选项1-正确.

故选选项1-选项3-.

多选题

(多选)如图所示,用10N的水平拉力F拉滑轮,使足够长的物体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若不计滑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滑轮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B受到的摩擦力为3N,方向水平向左
B
滑轮移动的速度为0.1m/s
C
绳子拉物体A的功率为2W
D
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F增大到1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为3N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衡力的知识结合动滑轮的特点进行分析;

A在水平方向:向右受绳子的拉力,向左受地面的摩擦力和B的摩擦力;

B在水平方向:向右受A的摩擦力,向左受测力计的拉力.

解答:

解:A、B静止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得:B受到的摩擦力f=F=3N,方向水平向右,故A错误;

B、物体A的移动速度为0.2m/s,所以动滑轮的移动速度为0.1m/s,故B正确;

C、由图可知,滑轮为动滑轮,绳子拉力为F的一半,是5N,P=$\frac {W}{t}$=$\frac {Fs}{t}$=Fv=5N×0.2m/s=1W,故C错误;

D、测力计对B的拉力与A对B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在运动过程中,若拉力增大到12N,由于B和A之间的摩擦力不变,所以测力计的示数不变,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此题考查了动滑轮的省力特点、摩擦力的分析及功率的计算,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对每个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搞清楚各个力之间的关系.

多选题

(多选)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该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是一种稳定结构,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B、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最外层是一个电子层且有2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故选B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下列CO$_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实际操作分析装置是否具有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效果.

解答:

解:A、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时气体排不出去,球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变大从而迫使稀盐酸排出干燥管并与大理石分离,反应停止.放开弹簧夹时,稀盐酸进入干燥管,并和烧杯中的液面相平同时与大理石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该装置可以通过控制弹簧夹来达到使盐酸和大理石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A不符合题意;

B、固体放在大试管中酸放在小试管中,酸和固体不能分离,故无法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故B符合题意;

C、该装置将固体放于铜网上,铜网放入液体,反应生成气体,将铜网拉出,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C不符合题意;

D、大理石反放于隔板上,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以上,即使夹上弹簧夹液体也无法压入长颈漏斗,故无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掌握了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选题

(多选)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10克碳酸钾和碳酸钠
B
10克碳酸镁和碳酸钠
C
5.6克氧化铜
D
10克镁粉和铜粉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依据要使烧杯中加入物质后天平仍然平衡,那么左右两个烧杯中的质量增加量必须相等分析解答.

解答:

解:设左边烧杯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_3$+2HCl═CaCl$_2$+H$_2$O+CO$_2$↑

100        44

10g        x

$\frac {100}{44}$=$\frac {10g}{x}$

x=4.4g

左边烧杯的质量增加量为:10g-4.4g=5.6g,也就是说右边烧杯的质量增加量也为5.6g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A、由于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0,所以要想在加入10g碳酸盐的混合物生成的二氧化碳也是4.4g,必须是两种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大于100另一个小于100,而碳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8、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6,都大于100,故该选项错误;

B、由A的分析进行判断,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6,所以加入10克碳酸镁和碳酸钠有可能使天平平衡;

C、氧化铜与盐酸反应不会生成气体,所以加入5.6克氧化铜则右盘会增重5.6g,所以天平会平衡;

D、由于镁与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而铜不能与盐酸反应,假设该金属全部是镁,设生成氢气的质量是y

Mg+2HCl═MgCl$_2$+H$_2$↑

24     2

10g     y

$\frac {24}{10g}$=$\frac {2}{y}$

y=0.83g

故不管是镁铜以何种比例混合右盘的增重一定大于5.6g;天平不能平衡;

故选BC

点评:

此题是一道天平问题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天平两端质量的增加值相等这一关系,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训练题.

多选题

(多选)如图,斜面长s为1.2m、高h为0.3m,现将重为16N的物体沿斜面向上从低端匀速拉到顶端,若拉力F为5N,拉力的功率为3W,则(  )

A
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
B
拉力做的总功为4.8J
C
提升物体所做的有用功为4.8J
D
物体由斜面底端运动到顶端用时2s

题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分析:

(1)使用斜面的目的是把物体的位置提高,有用功等于物体重力和提升高度的乘积;

(2)总功等于沿斜面拉力和斜面长的乘积;

(3)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4)根据公式P=$\frac {W}{t}$=$\frac {Fs}{t}$,求出物体由斜面底端运动到顶端所用的时间.

解答:

W_总=Fs=5N×1.2m=6J;

W_有=Gh=16N×0.3m=4.8J;

η=$\frac {W_有用}{W_总}$=$\frac {4.8J}{6J}$×100%=80%;

根据公式P=$\frac {W}{t}$=$\frac {Fs}{t}$,物体由斜面底端运动到顶端用时t=$\frac {Fs}{P}$=$\frac {5N×1.2m}{3W}$=2s;

由以上分析可知ACD正确,B错误.

故选AC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利用斜面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本题的难点是公式P=$\frac {W}{t}$=$\frac {Fs}{t}$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