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

小张同学只将水换为盐水重复如图③④所示的实验,第③④次测力计的示数分别变为$0.4\text{N}$、$1.3\text{N}$,由此发现在盐水中阿基米德原理依然成立.还发现:在                                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所用盐水的密度为  $\text{g/c}{{\text{m}}^{3}}$.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1.1$

答案解析

由图,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为$1\text{N}$,在盐水中所受浮力为$1.1\text{N}$,故可知在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由${{F}_{浮}}={{\rho}_{液}}g{{V}_{排}}$,物体完全浸没在盐水和在水中的${{V}_{排}}$相等,可得所用盐水的密度$\rho =1.1{{\rho}_{水}}=1.1\text{g/c}{{\text{m}}^{3}}$.

填空题

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text{g/c}{{\text{m}}^{3}}$.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2.6$

答案解析

小石块的密度:$\rho =\frac{m}{V}=\frac{62.4\text{g}}{24\text{c}{{\text{m}}^{3}}}=2.6\text{g/c}{{\text{m}}^{3}}$.

填空题

小明同学拎着西瓜回家,进电梯后,电梯上升了8m.已知小明同学的体重是60kg,西瓜的质量是5kg,则电梯对小明做的功是J(取g=10N/kg).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5200

答案解析

分析:

已知人和西瓜的质量,根据公式G=mg可求重力,已知重力,结合受力分析可求出电梯对人的支持力,从而根据公式W=Fs可求做的功.

解答:

小明所受重力为G_人=m_人g=600N;

西瓜所受重力为G_瓜=m_瓜g=50N;

则电梯对人的支持力为F=G_总=650N;

代入公式W=Fs,求得,W=5200J.

点评:

本题考查功的计算,关键是要正确找出公式W=Fs中力的大小.

填空题

如右图所示,质量为$5\text{0Kg}$的人站在重为$450\text{0N}$,距岸边$\text{40m}$的船上,通过滑轮组匀速把船拉向岸边用了$1$分$20$秒,人拉绳的力为$5\text{00N}$,人和船相对静止,若不计绳重和滑轮摩擦,则人拉动绳子的速度是  $\text{m/s}$,船受到水的阻力为  $\text{N}$.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1.5$$1500$

答案解析

因为船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船在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设船水平向右受到水的阻力$f$,左侧的拉力之和也是$f$,而左侧由$3$段绳子承担拉力,所以人对绳子的拉力为$F=\frac{1}{3}f=\text{500N}$,所以$f=15\text{00N}$;由于船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到岸边共走了$\text{40m}$,用时$\text{1min20s}$,即$\text{80s}$,所以船行驶的速度为$v=\frac{s}{t}=\frac{\text{40m}}{\text{80s}}=0.\text{5m/s}$,又有三段绳与系统连接,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相对于船而言是船的三倍,因此人拉绳的速度为$0.\text{5m/s}$.

填空题

如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实验过程图,通过图中两个步骤测出了浮力(填代号即可)。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B 和 C

答案解析

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减去物体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由 B 和 C 两个步骤就可以测出浮力。

填空题

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中盛有适量的水,现把长方体物块A放入容器中,已知A的密度为0.6×10_kg/m_,高为15cm,底面积是容器底面积的$\frac {1}{3}$,则物块A静止时浸入水中的深度为cm,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增加Pa.(A不吸水,g取10N/kg)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9300

答案解析

分析:

(1)A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静止时漂浮,所受浮力等于其重力,据此列出等式,联立求解浸入水中的深度;

(2)根据A的底面积是容器底面积的$\frac {1}{3}$和A静止时浸入水中的深度求出容器中水增加的深度,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求解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增加了多少.

解答:

解:(1)由题意知,A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A静止时漂浮,则F_浮=G,

设A的底面积为S,A静止时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_1$,由G=mg、ρ=$\frac {m}{V}$和F_浮=ρgV_排可得:

ρ_水gSh$_1$=ρ_AgSh,即1.0×10_kg/m_×10N/kg×Sh$_1$=0.6×10_kg/m_×10N/kg×S×0.15m

解得h$_1$=0.09m=9cm;

(2)容器中水增加的深度:△h=$\frac {1}{3}$h$_1$=$\frac {1}{3}$×0.09m=0.03m,

△p=ρg△h=1.0×10_kg/m_×10N/kg×0.03m=300Pa.

故答案为:9;300.

点评:

此题考查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重力公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压强的计算,综合性较强,关键是根据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其重力列出等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难题.

填空题

小明同学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的图线.由图可以知道,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rho}_{甲}}:{{\rho}_{乙}}=$  .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质量相同实心体,则它们体积之比${{V}_{甲}}:{{V}_{乙}}=$  .(比例问题,请在英文状态下输入答案)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5:2$$2:5$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填空题

重力

(1)概念: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施力物体:

(3)普遍性:地面附近的都受到重力作用。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地球的吸引地球一切物体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填空题

电阻甲与电阻乙串联在电路中,它们的电流和电压关系如图所示.当电路中电流为0.2A时,电阻乙的阻值为10Ω;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5A时,电阻甲的阻值为Ω,电路的总电阻为Ω.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510

答案解析

分析:

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5A时,由图象可知,两电阻两端的电压均为2.5V,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甲的阻值,此时两电阻相等,求出总电阻.

解答:

解: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5A时,由图象可知,两电阻两端的电压均为2.5V,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

甲的阻值R_甲=$\frac {U}{I}$=$\frac {2.5V}{0.5A}$=5Ω,

由图象可知,此时两电阻相等,R_乙=R_甲=5Ω,

总电阻R=R_甲+R_乙=5Ω+5Ω=10Ω.

故答案为:5;10.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阻特点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填空题

小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某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该液体 50 cm 深处的压强是Pa。

(2)该液体的密度是kg/m3。(g 取 10 N/kg)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5.5×103¥_1.1×103

答案解析

由题图可知,该液体 50 cm 深处的压强是 5.5 × 103Pa。由 p=ρgh 得 ρ=$\frac {p} {g h}$=$\frac {5.5 \times 10 ^ {3} Pa} {10 N / kg \times 0.5 m}$=1.1 × 103kg/m3

填空题

小王想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在$A$上标注出各种密度值.他选择首先标注水的密度.在测量出$A$的长度为$20\text{cm}$后,作出了图乙所示的示意图.经过计算,他确定出水面位置在距$A$上表面$h=$  $\text{cm}$处,并作了标记.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8$

答案解析

小王想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在$A$上标注出各种密度值.他选择首先标注水的密度在测量出$A$的长度为$20\text{cm}$后,作出了图乙所示的示意图.因为密度计漂浮在液面上,浮力等于重力;

浮力为:${{F}_{浮}}={{\rho}_{水}}g{{V}_{排}}$;

$A$的重为$G={{\rho}_{A}}gV$,

所以得:${{\rho}_{水}}g{{V}_{排}}={{\rho}_{A}}gV$.

设水面下$A$的高度为$h$;$A$的底面积为$S$,

则${{\rho}_{水}}gSh={{\rho}_{A}}gS{{h}_{A}}$,

解得:${h}’=\frac{{{\rho}_{A}}gS{{h}_{A}}}{{{\rho}_{水}}gS}=\frac{{{\rho}_{A}}}{{{\rho}_{水}}}{{h}_{A}}=\frac{0.6\text{g/c}{{\text{m}}^{3}}}{1\text{g/c}{{\text{m}}^{3}}}\times 20\text{cm}=12\text{cm}$,

所以水面位置在距$A$上表面为:

$h={{h}_{A}}-{h}’=20\text{cm}-12\text{cm}=8\text{cm}$.

填空题

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盐水中,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盐水电池。观察电压表的接线情况和指针偏转可知:锌片是盐水电池的极,电池的电压为V。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0.6

答案解析

根据题图可知,锌片与电压表的负接线柱相连,因此锌片为盐水电池的负极;电压表的量程为 0~3 V,分度值为 0.1 V,示数为 0.6 V。

填空题

聪聪把两个钩码挂在如图所示的$B$点,用弹簧测力计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测得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并测得$A$、$B$两点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_1}$和${h_2}$,已知每个钩码质量为$m$,则上述过程中木质杠杆的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eta {\rm{=}}$  .(用已知或测量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frac{{2mg{h_2}}}{{{F_1}{h_1}}} \times 100\% $

答案解析

有用功为${W_{有}}{=}G{h_2}{=}2mg{h_2}$,总功${W_{总}}{=}{F_1}{h_2}$,

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

$\eta {=}\frac{{{W_{有用}}}}{{{W_总}}} \times 100\%  = \frac{{G{h_2}}}{{{F_1}{h_1}}} \times 100\%  = \frac{{2mg{h_2}}}{{{F_1}{h_1}}} \times 100\% $.

故答案为:$\frac{{2mg{h_2}}}{{{F_1}{h_1}}} \times 100\% $.

填空题

当小卡片平衡时,甲同学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瞬间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不能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

答案解析

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小卡片两端的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纸片就会转动,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

填空题

两个电阻A和B,在一定温度下,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A电阻为Ω,将他们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上,通过它们的总电流是A,这时A电阻在1s内所产生的热量是J.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50.751.25

答案解析

分析:

分析A的U-I图象,找出特殊的U-I对应值:元件A(1.5V、0.3A),利用欧姆定律求元件A的电阻值;

由U-I图象读出电压为2.5V时元件A和B中对应的电流,据并联电流特点求总电流,

根据Q=W=UIt求电阻A在1s内产生的热量.

解答:

(1)由图象可知:对于元件A电阻当U_A=1.5V时,I_A=0.3A,

由欧姆定律得:R_A=$\frac {U_A}{I_A}$=$\frac {1.5V}{0.3A}$=5Ω;

(2)当将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上时,由图可知:A的电流是0.5A,B的电流是0.25A,

A和B并联在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干路电流是I=I_A+I_B=0.5A+0.25A=0.75A.

(3)电阻A在1s内产生的热量Q_A=W_A=UI_At=2.5V×0.5A×1s=1.25J.

故答案为:5;0.75;1.25.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电阻、电流、电压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从图象读出有用的信息,并可以根据图象得出两元件的电阻.

填空题

若小明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测其质量,测得的密度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相同”或“偏小”).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偏大

答案解析

若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则质量测量值会偏大,密度计算值也会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填空题

小丽同学用水平力 F 拉动如图所示装置,使重为 100 N 的物体 A 于 4 s 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了 80 cm,物体 B 重为 50 N (物体 B 与 A 始终接触),此过程中地面受到的摩擦力为 10 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8 N。若不计滑轮重力、弹簧测力计重力、绳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力,则滑轮移动的速度为m/s,物体 A 受到 B 施加的摩擦力(填“水平向左"”“水平向右”或“为零”),水平拉力 F 为N,水平拉力 F 的功率为W。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0.1水平向右363.6

答案解析

物体 A 于 4 s 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了 80 cm,可求出物体 A 运动的速度为$v _ {\text {物}} = \frac {s _ {\text {物}}} {t} = \frac {0.8 m} {4 s} = 0.2 m /s$,滑轮移动的速度$v _ {\text {滑}}= \frac {1} {2} v _ {\text {物}} = 0.1 m /s$;由物体 B 与物体 A 始终接触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8 N 可知,物体 B 受到物体 A 施加的摩擦力为 8 N,方向水平向左,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物体 A 受到 B 施加的摩擦力为 8 N,方向水平向右;物体 A 受到地面和 B 施加的摩擦力为 18 N,故$F = 2 F _ {\text {摩}} = 36 N$,拉力 F 的功率为$P =\frac {W} {t} = F v _ {\text {滑}} = 36 N \times 0.1 m / s = 3.6 W$。

填空题

小充同学看见他爸爸的手机锂电池上面标明电压为3.7V,容量为3000mA•h,则它充满电后存储的电能为J;经查,该手机的待机电流为15mA,则该手机最长待机时间为h。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39960200

答案解析

分析:


解答:


填空题

在操作过程中小明还发现,弹簧测力计不沿水平方向拉动时,也可以使木块在木板上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丁所示.此过程中,木块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在竖直方向上,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木板对它的支持力  (选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平衡不是

答案解析

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斜向右上方,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不在同一直线上,故不是一对平衡力;竖直方向上,物块受重力、木板对他的支持力以及拉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而处于三力平衡的状态,故木块受到的重力与木板对他的支持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填空题

为了减重,使用了大量新型合金材料,飞机某合金部件由甲乙两种金属构成,已知甲、乙按质量比$2:1$混合后的密度与甲、乙按体积比$3:4$混合后的密度相等,则甲、乙的密度之比为  ,若该合金部件比传统上全部使用金属甲时重量减少了$50\%$,则该合金部件中甲、乙的质量之比为  .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8:3$$2:3$

答案解析

甲、乙按质量比$2:1$混合时,${{m}_{甲}}=2{{m}_{乙}}$,

混合后密度:$\rho =\frac{{{m}_{甲}}+{{m}_{乙}}}{{{V}_{甲}}+{{V}_{乙}}}=\frac{2{{m}_{乙}}+{{m}_{乙}}}{\frac{2{{m}_{乙}}}{{{\rho}_{甲}}}+\frac{{{m}_{乙}}}{{{\rho}_{乙}}}}=\frac{3{{\rho}_{甲}}{{\rho}_{乙}}}{{{\rho}_{甲}}+2{{\rho}_{乙}}}$,

甲、乙按体积比$3:4$ 混合时,${{V}_{甲}}^{\prime}=\frac{3}{4}{{V}_{乙}}^{\prime}$,

混合后密度:${{\rho}^{\prime}}=\frac{{{m}_{甲}}^{\prime}+{{m}_{乙}}^{\prime}}{{{V}_{甲}}^{\prime}+{{V}_{乙}}^{\prime}}=\frac{{{\rho}_{甲}}\cdot \frac{3}{4}{{V}_{乙}}^{\prime}+{{\rho}_{乙}}{{V}_{乙}}^{\prime}}{\frac{3}{4}{{V}_{乙}}^{\prime}+{{V}_{乙}}^{\prime}}=\frac{3}{7}{{\rho}_{甲}}+\frac{4}{7}{{\rho}_{乙}}$,

两种方式混合后的密度相等,所以:$\frac{3{{\rho}_{甲}}{{\rho}_{乙}}}{{{\rho}_{甲}}+2{{\rho}_{乙}}}=\frac{3}{7}{{\rho}_{甲}}+\frac{4}{7}{{\rho}_{乙}}$,

解得:$\frac{{{\rho}_{甲}}}{{{\rho}_{乙}}}=\frac{3}{8}$或$\frac{{{\rho}_{甲}}}{{{\rho}_{乙}}}=\frac{1}{1}$ (不合题意舍去),

合金部件比传统上全部使用金属甲时质量减少了$50 \% $,则${{m}_{合}}=\frac{1}{2}{{M}_{甲}}$,

使用合金和传统上全部使用甲制作该部件的体积应相等,所以${{\rho}_{合}}=\frac{1}{2}{{\rho}_{甲}}$,

由密度公式有:$\frac{{{m}_{甲}}+{{m}_{乙}}}{\frac{{{m}_{甲}}}{{{\rho}_{甲}}}+\frac{{{m}_{乙}}}{\frac{3}{8}{{\rho}_{甲}}}}=\frac{1}{2}{{\rho}_{甲}}$,解得:$\frac{{{m}_{甲}}}{{{m}_{乙}}}=\frac{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