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多选)t$_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_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
C
t$_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
t$_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可以比较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溶液中量的变化等.

解答:

解:A、由于在t$_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此将20g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甲和乙会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甲和乙都全部溶解,因此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0g}{100g+20g}$×100%=16.7%,故B正确;

C、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至t$_2$℃时,甲的溶解度是15g,甲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析出5g晶体,溶液的质量也就由120g变成115g,故C错误;

D、根据乙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_2$℃时,乙的溶解度是30g,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多选题

(多选)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左盘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向右盘烧杯中加入和镁粉质量相等的锌粉,充分反应后,下列各种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A
只有锌粉有剩余
B
天平仍平衡
C
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
D
天平偏向放镁粉的一侧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镁、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反应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判断可能出现的情况.

解答:

解:镁、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别为

Mg+H$_2$SO$_4$═MgSO$_4$+H$_2$↑、Zn+H$_2$SO$_4$═ZnSO$_4$+H$_2$↑,

24 98 2 65 98 2

因为硫酸的质量、金属的质量相等,相等质量的硫酸反应时消耗的锌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所以当锌粉有剩余时,镁一定有剩余;A不正确.

当稀硫酸恰好和金属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氢气逸出后,两边质量相等,天平仍然平衡,所以可能出现天平仍平衡的情况.B正确.

当稀硫酸过量时,等质量的镁、锌完全和稀硫酸反应时,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氢气逸出后,左盘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小于右盘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C正确.

当稀硫酸恰好和金属反应,或稀硫酸不足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天平仍然平衡,当稀硫酸过量时,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所以不可能出现天平偏向放镁粉的一侧.D不正确.

故选:BC.

点评:

分析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容易出错.

多选题

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陶瓷碗

B

不锈钢炊具

C

橡胶手套

D

铜质水龙头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不锈钢、铜属于金属材料。

多选题

【反思评价】

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

A

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

加人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

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D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实验操作过程中若保温措施不好,会影响实验效果;实验过程应控制变量,加入物质的质量必须相等,否则影响实验效果;探究的是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因此加入物质的种类应该不同。

多选题

(多选)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该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是一种稳定结构,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B、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最外层是一个电子层且有2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故选B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下列CO$_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实际操作分析装置是否具有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效果.

解答:

解:A、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时气体排不出去,球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变大从而迫使稀盐酸排出干燥管并与大理石分离,反应停止.放开弹簧夹时,稀盐酸进入干燥管,并和烧杯中的液面相平同时与大理石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该装置可以通过控制弹簧夹来达到使盐酸和大理石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A不符合题意;

B、固体放在大试管中酸放在小试管中,酸和固体不能分离,故无法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故B符合题意;

C、该装置将固体放于铜网上,铜网放入液体,反应生成气体,将铜网拉出,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C不符合题意;

D、大理石反放于隔板上,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以上,即使夹上弹簧夹液体也无法压入长颈漏斗,故无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掌握了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选题

(多选)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10克碳酸钾和碳酸钠
B
10克碳酸镁和碳酸钠
C
5.6克氧化铜
D
10克镁粉和铜粉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依据要使烧杯中加入物质后天平仍然平衡,那么左右两个烧杯中的质量增加量必须相等分析解答.

解答:

解:设左边烧杯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_3$+2HCl═CaCl$_2$+H$_2$O+CO$_2$↑

100        44

10g        x

$\frac {100}{44}$=$\frac {10g}{x}$

x=4.4g

左边烧杯的质量增加量为:10g-4.4g=5.6g,也就是说右边烧杯的质量增加量也为5.6g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A、由于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0,所以要想在加入10g碳酸盐的混合物生成的二氧化碳也是4.4g,必须是两种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大于100另一个小于100,而碳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8、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6,都大于100,故该选项错误;

B、由A的分析进行判断,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6,所以加入10克碳酸镁和碳酸钠有可能使天平平衡;

C、氧化铜与盐酸反应不会生成气体,所以加入5.6克氧化铜则右盘会增重5.6g,所以天平会平衡;

D、由于镁与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而铜不能与盐酸反应,假设该金属全部是镁,设生成氢气的质量是y

Mg+2HCl═MgCl$_2$+H$_2$↑

24     2

10g     y

$\frac {24}{10g}$=$\frac {2}{y}$

y=0.83g

故不管是镁铜以何种比例混合右盘的增重一定大于5.6g;天平不能平衡;

故选BC

点评:

此题是一道天平问题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天平两端质量的增加值相等这一关系,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训练题.

多选题

充分燃烧 1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B

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

C

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

D

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多,更易导致酸雨,选项1-正确;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所以该天然气中含有硫元素,选项2-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天然气和煤燃烧后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质量的天然气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等质量的煤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很多,因此燃煤更容易导致酸雨,对环境影响比较大,选项3-错误: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都有温室气体产生,选项4-正确。

多选题

(多选)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固体时先预热
B
点燃一氧化碳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C
蒸发溶液时,在蒸发皿下垫石棉网
D
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天平的左盘上称量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固体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皿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固体时,为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炸裂,应先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为防止点燃一氧化碳时发生爆炸,应先检验气体的纯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C、蒸发皿可以直接进行加热,不用垫石棉网,故选项说法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应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天平的左盘上的烧杯中称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多选题

实验室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时,需要考虑的是(  )

A
反应物的状态
B
所制气体的颜色
C
反应物的颜色
D
反应的条件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在实验室制取气体,“制取”则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定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因为发生装置的选定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如反应物是固体+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反应物都是固体,且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需要选用有酒精灯等加热装置的装置.故确定某种气体的发生装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A、选择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时与反应物的状态有关,故选项正确.

B、选择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时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无需考虑所制气体的颜色,故选项错误.

C、选择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时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无需考虑反应物的颜色,故选项错误.

D、选择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时除了与反应物的状态有关,还与反应条件有关.

故答案为:A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种的庄稼生长不茂盛,叶色偏黄且籽粒不饱满,用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家乡人们科学施肥,建议人们购买以下哪种化肥(  )

A
尿素
B
氯化钾
C
磷矿粉
D
硫酸钾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还能提高产量;磷肥能使果实饱满.

解答:

庄稼生长不茂盛,叶子偏黄,籽粒不饱满.应该施加含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肥.

A、尿素CO(NH$_2$)$_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符合;

B、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不符合;

C、磷矿粉的主要成分是Ca$_3$(PO$_4$)$_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符合;

D、K$_2$SO$_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不符合.

故选AC.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化肥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多选题

(多选)如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所用的药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所用的发生装置.

B、从所选的干燥剂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图中长颈漏斗下端一定要注意在液面以下.故A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但是气体通入方向错误,洗气应该长进短出.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C不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来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故D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解题关键是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多选题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不含结晶水的某物质的溶液甲经历如下的变化:甲溶液 $\frac{\text{蒸发10g水}}{无晶体析出}$ 乙溶液 $\frac{\text{蒸发10g水}}{\text{析出晶体5g}}$ 丙溶液,据此,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若将丙溶液再蒸发$\text{10g}$水,则析出的晶体质量一定等于$\text{5g}$

B

若将甲溶液一次性蒸发$\text{20g}$水,则析出晶体$\text{5g}$

C

乙溶液和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D

若使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采用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的方法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解:A、当乙溶液是恰好饱和溶液时,将乙的饱和溶液蒸发掉$\text{10g}$水后会析出$\text{5g}$晶体;同理将丙的饱和溶液蒸发掉$\text{10g}$水后也会析出$\text{5g}$晶体;故A错误;

B、分两次蒸发掉$\text{10g}$水析出的是$\text{5g}$晶体;一次性蒸发掉$\text{20g}$水也会析出$\text{5g}$晶体;故B正确。

C、要判定乙溶液和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同,需要判定乙溶液的状态,即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若乙溶液是饱和溶液,则乙丙的质量分数相等;反之,则不相等;故C正确;

D、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时,采用降温的方法是不能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故D不正确。

故选:BC.

多选题

(多选)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食盐水40g,要使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达到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食盐4g
B
蒸发水分20g
C
蒸发水分24g
D
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水96g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frac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要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可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利用浓溶液配制的方法,并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设加入溶质的质量为x,则有$\frac {8%×40g+x}{40g+x}$×100%=20%,解得x=6g,故错误;

B、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则有$\frac {8%×40g}{40g-y}$×100%=20%,解得y=24g,故错误;

C、由B计算可知,需要蒸发水分24g,正确;

D、若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水96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5%×96g +8%×40g}{40g+96g}$×100%=20%,正确;

故选C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了解和应用,掌握相关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多选题

(多选)下列物质能除去铜粉中少量铁粉的是(  )

A
稀盐酸
B
ZnCl$_2$溶液
C
NaOH溶液
D
硫酸铜溶液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可以根据选项中物质与金属混合物中铁粉、铜粉能否发生反应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A、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氢后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但氢前的金属可以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所以可以用加入足量稀盐酸再过滤的方法把铜粉中的铁粉除去,故正确;

B、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边的金属可以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不能把铁粉除去,故错误;

C、铁和铜均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除去铁粉,故错误;

D、可以加入硫酸铜溶液,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铁>H>铜,硫酸铜可与铁粉反应而不与铜粉反应,从而除去混在铜粉中和少量铁粉.

故答案为:AD.

点评:

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择的试剂要满足只能与杂质反应,且反应后不形成新的杂质.

多选题

(多选)在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将天平调节至平衡.然后向左盘的烧杯中加入8.4g铁,反应物之间恰好完全反应.欲使天平恢复平衡,则可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  )

A
8.4g铝
B
8.4g氧化钙
C
8.4g镁
D
8.4g碳酸镁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可以用差量法进行计算,左盘烧杯中增加的质量和右盘烧杯中增加的质量相等时,天平保持平衡.

解答:

解:设与8.4g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Fe+H$_2$SO$_4$═FeSO$_4$+H$_2$↑

56 98 2

8.4g X Y

$\frac {56}{98}$=$\frac {8.4g}{X}$ $\frac {56}{2}$=$\frac {8.4g}{Y}$

X=14.7g,Y=0.3g.

由计算可知,当向左盘的烧杯中加入8.4g铁时,生成0.3g氢气,左盘中实际增加的质量为:8.4g-0.3g=8.1g;

A、当加入8.4g铝时,铝过量,应该以硫酸的质量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设加入8.4g铝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2Al+3H$_2$SO$_4$═Al$_2$(SO$_4$)$_3$+3H$_2$↑

294 6

14.7g X

$\frac {294}{6}$=$\frac {14.7g}{X}$

X=0.3g,

由计算可知,当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8.4g铝时,生成0.3g氢气,右盘中实际增加的质量为:8.4g-0.3g=8.1g;

B、当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8.4g氧化钙时,反应后没有气体逸出,右盘中实际增加的质量为8.4g;

C、当加入8.4g镁时,镁过量,应该以硫酸的质量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设加入8.4g镁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Mg+H$_2$SO$_4$═MgSO$_4$+H$_2$↑

98 2

14.7g X

$\frac {98}{2}$=$\frac {14.7g}{X}$

X=0.3g,

由计算可知,当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8.4g镁时,生成0.3g氢气,右盘中实际增加的质量为:8.4g-0.3g=8.1g;

D、当加入8.4g碳酸镁时,硫酸过量,应该以碳酸镁的质量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设加入8.4g碳酸镁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MgCO$_3$+H$_2$SO$_4$═MgSO$_4$+H$_2$O+CO$_2$↑

84 44

8.4g X

$\frac {84}{44}$=$\frac {8.4g}{X}$

X=4.4g,

由计算可知,当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8.4g碳酸镁时,生成4.4g二氧化碳,右盘中实际增加的质量为:8.4g-4.4g=4.0g;

由以上计算可知,欲使天平恢复平衡,则可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8.4g铝或8.4g镁.

故选:AC.

点评:

本题较难,考查的内容较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知识,要运用多种方法计算.

多选题

(多选)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该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是一种稳定结构,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B、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最外层是一个电子层且有2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D、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选B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题

等量的镁和铁与等量的 ${{\text{H}}_2}\text{S}{{\text{O}}_4}$ 充分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相等,则下列正确的是:(    )

A

金属过量,酸完全反应

B

酸过量,金属完全反应

C

镁过量,铁完全反应

D

铁过量,镁完全反应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多选题

(多选)将等质量的锌、铁两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生成H$_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x、y分别为铁、锌
B
两份盐酸均完全反应
C
反应结束时,两种金属一定均有剩余
D
反应结束时,金属铁一定有剩余,锌可能有剩余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的信息可知:因为等质量的锌、铁两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生成H$_2$的质量相等,因为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用的盐酸一样多,所以盐酸一定完全反应;和铁可金属锌能都有剩余,也可能锌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铁的前面,因此锌反应的比铁快.

解答:

解:A、锌排在铁的前面,因此锌反应的比铁快,x、y分别为锌、铁,故选项A错误;

B、充分反应,生成H$_2$的质量相等,因为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用的盐酸一样多,所以盐酸一定完全反应;故选项B正确;

C、因为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和铁可金属锌能都有剩余,也可能锌恰好完全反应,故C错;

D、相同质量的情况下,铁产生的氢气比锌多,金属铁一定有剩余,锌可能有剩余,故选项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是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本题型考查实验设计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设计题的评价能力,希望同学们认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