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喜欢·259 浏览
多选题

(多选)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多选题

实验室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时,需要考虑的是(  )

A
反应物的状态
B
所制气体的颜色
C
反应物的颜色
D
反应的条件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在实验室制取气体,“制取”则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定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因为发生装置的选定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如反应物是固体+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反应物都是固体,且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需要选用有酒精灯等加热装置的装置.故确定某种气体的发生装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A、选择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时与反应物的状态有关,故选项正确.

B、选择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时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无需考虑所制气体的颜色,故选项错误.

C、选择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时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无需考虑反应物的颜色,故选项错误.

D、选择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时除了与反应物的状态有关,还与反应条件有关.

故答案为:A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下列化学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解答:

解:A、两种物质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二氧化碳和水,既不是“多变一”的分解也不是“一变多”的化合.故选;

B、两种物质碳和氧气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故不选;

C、一种物质碳酸氢铵反应后生成三种物质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属于“一变多”的分解反应.故不选;

D、两种物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碳酸钙和水,既不是“多变一”的分解也不是“一变多”的化合.故选.

故选AD.

点评:

抓住两种反应的特点,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数“多变一”还是“一变多”,从而对所发生的反应进行类型判断.

多选题

(多选)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该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是一种稳定结构,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B、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最外层是一个电子层且有2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故选B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钠原子与钠离子在结构上相同的是(  )

A
核电荷数
B
质子数
C
电子层数
D
电子数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分析:

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核电荷数不变,钠原子和钠离子一定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故选项正确;

B、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核电荷数不变,质子数不变,钠原子和钠离子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故选项正确;

C、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则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故选项错误;

D、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则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电子数不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A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下列关于化合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
B
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
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D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为零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化合价的变化规律解答,如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解答.

解答:

解:

A、在化合物里,氧元素通常显-2价,故正确;

B、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H$_2$O中氢元素显+1价,故错误;

C、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错误;

D、因为化合物对外不显电性,故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故正确;

答案:A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合价的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学会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题.

多选题

(多选)在M+RO$_2$$\xlongequal[]{高温}$2N的反应中,RO$_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gM完全反应生成5.6g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
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C
参加反应的RO$_2$质量为12
D
2.4gM与5gRO$_2$反应生成7.4gN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RO$_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可以求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

根据方程式中RO$_2$和N的质量比,以及RO$_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求出N的相对分子质量.

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M和RO$_2$的质量和应等于生成物N的质量,由M和N的质量就可以求得RO$_2$的质量.

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判断2.4gM与5gR不会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N的质量小于7.4gN

解答:

解: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16×2=12,故A对

B、设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M+RO$_2$ $\xlongequal[]{高温}$ 2N

44 2x

4.4g 5.6g

$\frac {44}{2x}$=$\frac {4.4g}{5.6g}$

x=28

故B对.

C、参加反应的RO$_2$质量为:5.6g-1.2g=4.4g,故C错

D、设与2.4g M完全反应的 RO$_2$ 的质量为 y

M + RO$_2$ $\xlongequal[]{高温}$ 2N

1.2g 4.4g 5.6g

2.4g y

$\frac {1.2g}{4.4g}$=$\frac {2.4g}{y}$

y=8.8g

故RO$_2$不足,生成N的质量为$\frac {5g×5.6g}{4.4g}$≈6.36g. 故D错

故选C、D

点评:

解答此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相对分子质量仔细分析,认真计算.

多选题

(多选)已知M$_2$+xR═W$_2$+yQ是置换反应,M$_2$和W$_2$为单质,R和Q为化合物,x、y为整数.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不是分解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
B
反应物M$_2$和R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物W$_2$和Q的质量之和
C
反应物M$_2$和R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W$_2$和Q的质量比
D
M$_2$、R和W$_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a、b、c,则Q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frac {a+2b-c}{2}$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分析进行判断;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C、根据M和R质量比进行解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两种,该反应不是分解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故A正确;

B、参加反应物M$_2$和R的质量和一定等于生成物W$_2$和Q的质量和,故B错误;

C、参加反应物M$_2$和R的质量和一定等于生成物W$_2$和Q的质量和,而不是质量比,故C错误;

D、参加反应物M$_2$和R的质量和一定等于生成物W$_2$和Q的质量和,所以a+2b=c+yQ,Q=$\frac {a+2b-c}{y}$,y可以为2,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多选题

(多选)将碳与氧气按下列质量比充分反应,所得产物为纯净物的是(  )

A
3:8
B
3:5
C
2:4
D
3:4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碳在氧气充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一氧化碳,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解:碳在充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O$_2$$\xlongequal[]{点燃}$CO$_2$;碳在氧气不充分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2C+O$_2$$\xlongequal[]{点燃}$2CO;

C+O$_2$$\xlongequal[]{点燃}$CO$_2$; 2C+O$_2$$\xlongequal[]{点燃}$2CO;

12 32 24 32

所以当碳和氧气的质量=12:32=3:8时,碳和氧气恰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当碳和氧气的质量=24:32=3:4时,碳和氧气恰好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A.碳和氧气的质量为3:8,碳和氧气恰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所得产物为纯净物,故A正确;

B.碳和氧气的质量为3:5,小于3:4,大于3:8,所以生成物既有二氧化碳,也有一氧化碳,所以不是纯净物,故B错误;

C.碳和氧气的质量为2:4,小于3:4,大于3:8,所以所得产物不是纯净物,故C错误;

D.碳和氧气的质量为3:4,碳和氧气恰好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所得产物为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此题中因为碳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有两个,所以要判断最后所得气体的质量一般用的方法就是极端假设法,同学们只要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多选题

(多选)如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所用的药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所用的发生装置.

B、从所选的干燥剂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图中长颈漏斗下端一定要注意在液面以下.故A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但是气体通入方向错误,洗气应该长进短出.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C不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来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故D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解题关键是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多选题

(多选)下列CO$_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实际操作分析装置是否具有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效果.

解答:

解:A、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时气体排不出去,球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变大从而迫使稀盐酸排出干燥管并与大理石分离,反应停止.放开弹簧夹时,稀盐酸进入干燥管,并和烧杯中的液面相平同时与大理石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该装置可以通过控制弹簧夹来达到使盐酸和大理石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A不符合题意;

B、固体放在大试管中酸放在小试管中,酸和固体不能分离,故无法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故B符合题意;

C、该装置将固体放于铜网上,铜网放入液体,反应生成气体,将铜网拉出,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C不符合题意;

D、大理石反放于隔板上,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以上,即使夹上弹簧夹液体也无法压入长颈漏斗,故无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掌握了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