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指纹识别之后,眼球、眼纹和虹膜等以眼睛为中心的生物识别技术已成为今年手机制造商的热门技术。然而,从vivo X5 Pro、TCL Modada 3S和ZTE Eye等机器来看,这些型号的眼睛识别技术似乎与之前传言的虹膜识别有些不同。所谓的眼睛识别、眼睛模式识别和虹膜识别有什么区别?

虹膜和巩膜

如果将其划分为识别区域,上述识别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识别虹膜,即我们常说的“黑眼睛”去掉中间黑瞳孔的环形部分;另一个是识别巩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眼睛”。

目前,活体X5 Pro、TCL阿木da 3S和中兴通讯的眼睛都使用眼球识别技术来识别巩膜区域。目前,只有富士通的Arrows NX F-04G配备了虹膜区域的眼睛识别技术,这款手机短期内不会出现在日本以外的任何国家。

所谓的“眼睛模式识别”

所谓的“眼睛模式识别”和“眼睛识别”指的是“巩膜识别”。与虹膜识别相比,巩膜识别的历史可以说非常短。如果我们想谈论这项技术,我们必须提到眼睛验证。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初创公司对未来技术不抱太大期望。它只需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超过200万像素的普通摄像头就可以完成巩膜识别过程。

眼印识别技术由眼睛验证公司开发,利用巩膜(即白眼睛)上血管纹理分布的唯一性。虽然人的眼球会因过敏、红眼或宿醉而充血,但这些不会影响虹膜上血管的排列,因此“眼线”的稳定性就足够了。此外,就信息内容而言,这种“眼纹”是指纹的4.5倍,非常适合生物识别。

虹膜识别尚未普及。

相比之下,虹膜识别的商业过程要慢得多。虽然人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虹膜识别的研究,但是由于技术和商业原因,虹膜识别模块的复杂性还没有达到可以在手机上大规模商用的程度。

富士通Arrow NX F-04G上的红外摄像头

以富士通刚刚发布的第一款量产虹膜识别手机Arrows NX F-04G为例。除了普通的前置摄像头,富士通还在右上角定制了一个红外摄像头。中间的透镜起到探测红外线的作用,外围是一个环形的红外发光二极管。与上面提到的“眼睛模式识别”相比,虹膜识别所需的硬件成本、开发成本、大规模生产能力和工业设计能力都要高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虹膜识别不能大规模地在移动电话上商业化。

尽管虹膜识别在容错率、信息含量和稳定性方面优于眼睛模式识别,但从商业角度来看,眼睛模式识别更适合在手机行业推广。毕竟,根据目前普通用户的需求,眼睛模式识别的性能是完全足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项技术能够如此迅速地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