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决策者和公众对科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时,科学才能真正受到重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郑永春博士说。最近,他因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2016年卡尔·萨根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然而,他说他开始在大学的报纸上写文章,“开始写不好的文章”。他仍然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个人能力与广泛的科学之间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普能力。

作为嫦娥探月工程的科研人员之一,郑永春一直从事月球与行星地质环境的研究。自2004年开始科普创作以来,在他的兴趣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他在科学传播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近年来,郑永春不仅在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台、大学、中小学举办了大量科普讲座,还在各种科普杂志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科普读物《飞越冥王星》即将出版。

“我们的社会对科普有很大的需求。例如,几乎每个国家的中小学每年都需要做一些科普报道,每个大学都有一个科学节,每个科学博物馆都需要一份科普报道,每个主要媒体也需要大量的科普文章和视频。在中国,如果科学家不做这些事情,谁来做呢?”郑永春说:“虽然商业组织也将承担一些职能,但它们受到商业利润的激励,实现不同的社会效果。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一支公众科普力量。”

郑永春喜欢做科普,“只有经常做科普的人才有经验。我会告诉其他人我学过的东西,他们会感兴趣、受到启发并富有成效。这些科普活动在社会上是必要的,个人可以做。只要他们这么做,他们就会对社会做出贡献。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这就是乐趣。”

与此同时,郑永春还表示,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体系下,年轻科学家将会遇到许多阻碍科学传播的实际障碍。“尽管许多科学家口头上说科学交流很重要,但他们内心仍然不屑一顾。科学家和一些公众也认为科学家应该专注于科学研究。科学交流不可避免地会转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注意力,其中一些人的工作做得不好。”他说:“与此同时,青年科学家正处于学术成就积累和个人职业发展的上升阶段,而从事科学传播并不包括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学分”也不计算在内。”

郑永春指出,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一线科学家应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军。在国外,杰出的科学家通常是渴望传播科学的领导者。例如,《暗淡的蓝点》的作者,太空探索领域的卡尔·萨根,《星际穿越》的作者,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基普·索恩,著名天文学家霍金等。只有当公众了解科学,科学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公共生活中缺乏科学将阻碍科学的发展。例如,中国科学家在转基因科学普及中的缺位导致公众舆论受到情绪的影响,甚至影响国家政策和正常的科研活动。

如何改善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投资科学传播缺乏动力的现状,也是郑永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大多数单位的科普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有的专职科普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励,士气普遍不高他说:“大学和研究机构由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其他人员组成。建议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定和人才选拔中公平对待他们,把科学家对科普的贡献算作“学分”光是国内生产总值就将耗费经济和环境。科学研究中的SCI论文也将导致科学研究的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尽快改革,实现评估指标的多样化。"

郑永春还建议简化科普组织的建立程序。只有随着科普组织的大发展,科学传播才能有大发展。此外,有必要帮助一些年轻科学家提高他们与公众和媒体交流的能力,因为他们愿意从事科普工作,但缺乏必要的科学交流技能。

“科学传播应该根据受众的需要精确地提供”。我国的科学传播工作长期以来忽视了受众的需求,没有对受众的需求做出准确的分析,导致传播效果不佳。”郑永春说,“即使是同一主题,科学传播的内容和风格也应该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进行调整。这是提高科学传播效果的关键环节。"

郑永春的《科技名人实录》(来自《中国大众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