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成为科普科学家的科学家都是真正的战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郑永春博士在卡尔·萨根最著名的科普作品《宇宙》第二版的序言中,用萨根的经历展示了从事科普工作的科学家所面临的困难和勇气。这篇文章没有“破坏者”。以这种方式,我想向每一位受欢迎的科学家致敬。他知道做这件事很难。他知道对他的知心朋友来说做这件事不容易。他们都是真正的战士。

卡尔·萨根是科学家科普的楷模,也是科学传播的教父。在中国,我们已经在市场上看到了很多卡尔·萨根的作品和一群卡尔·萨根的粉丝,但是根据我的小规模调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霍金,大多数人知道阿西莫夫,但只有少数人知道卡尔·萨根。卡尔·萨根是谁?他为什么伟大?他变了什么?他现在留下了什么?。

萨根短暂人生的丰富启示

1934年,卡尔·萨根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普通家庭。1996年12月20日,卡尔·萨根在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金斯癌症研究中心死于肺炎。他只有62岁。据中国报道,他英年早逝。但是萨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1951年,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56年,他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1960年,他获得了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萨根在哈佛大学教书。在他去世之前,萨根是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和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

卡尔·萨根。来源:地球天空

20世纪60年代,在萨根研究金星之前,许多人都不知道金星浓密云层下的表面是什么样子。有些人甚至想象金星表面有大量的动物和植物。然而,萨根根据金星本身的辐射特性计算出金星表面是一个炽热的世界,它甚至可以熔化铅。这也是萨根的科学成就之一。后来,苏联金星探测器证实金星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酷热的原因是极端的温室效应。当科学界很少有人知道温室效应而“全球变暖”仍然未知时,萨根警告人们,人类活动将导致温室效应,并可能给人类生命带来危险。

萨根还研究了火星表面颜色的季节性变化,认为颜色变化不是由植物生长引起的,而是由巨大的沙尘暴引起的。他还对土卫六和木卫二进行了研究。

萨根在美国航天局的深空探测任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海盗”火星着陆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太阳系探测器和“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从而获得了美国航天局的特别科学成就奖和阿波罗成就奖。萨根还获得了美国航天局颁发的两项杰出公共服务奖,以表彰他在大众科学传播方面的工作。

萨根一生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被称为“质量天文学家”和“公共科学家”。主要科普作品包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接触》、《宇宙》、《布鲁卡的大脑》、《被遗忘的前辈的阴影》、《暗淡的蓝点》、《数十亿颗行星》等。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电视连续剧《宇宙》在全世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伊甸园中的飞龙》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是美国媒体的最高荣誉。

关于萨根,有这样一个评价:

"称卡尔·萨根为科学家有点像称甲壳虫乐队为摇滚乐队."

萨根的确是一名科学家,确切地说,他是一名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但他也是最勤奋的科学明星、现实主义人文主义者、外星生命的狂热信徒、教师、作家、电视主持人和政治活动家。

对一个人来说,要很好地扮演上述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容易,而萨根则独自扮演了上述所有角色。正如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弗兰克·普雷斯在他纪念萨根的演讲的第一句话中所说,“赫克利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在60岁以后仍然从事科学工作,他的影响将是弊大于利。"这适用于我们中的一些人,但卡尔是少数例外之一. "

好的科普作品会影响和改变人类的世界观。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科普作品的主要目的。优秀的科普作品不在于向读者或观众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能够改变或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卡尔·萨根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让我们看到,科普的目的不是向人们传递知识,而是让人们思考人类和地球的命运。

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思维,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对于科普作品来说,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引导读者去探索是非常重要的。萨根对未知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他的科普作品包含了强烈的探索情节。相反,许多科普作品,大多为科普作品,侧重于特定知识的转移。事实上,知识并不那么重要,因为知识更新太快,将来有一天可能会过时。即使你不知道这些具体的知识,这也不是问题。然而,作为一个人,你必须知道你生活的世界非常大,有许多未知。找到你感兴趣的东西,然后理解它。

萨根的代表作之一《深蓝色的点》深深打动了我,并对我的科普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让我亲自进入太阳系的天体,意识到人类很小,地球也很小。在宇宙面前,我们都很渺小。因此,人类应该有一颗谦卑的心,并努力在未来走得更远。这是我看完《深蓝点》后最深的感受。

暗淡的蓝点是地球。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JPL-加州理工学院/空间科学研究所

卡尔·萨根的科普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他的探索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卡尔·萨根去世后,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设立了“卡尔·萨根奖”来纪念他。(2016年5月,郑永春博士因其对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重要贡献获得卡尔·萨根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编者按)

萨根效应:科学家是科普战士

由于卡尔·萨根奖越来越大的公众影响力,他已经被他的科学同事们明显和含蓄地排斥和嘲笑,并失去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机会。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他没能在哈佛大学获得终身教职。20世纪90年代,他申请加入美国科学院的申请再次遭到拒绝,因为“人们认为他花在流行科学上的时间比花在研究上的时间还多。”由于公众意识的增强,科学家在学术界被孤立的现象被称为“萨根效应”。

在萨根的一生中,公众甚至学术界都对科学家的科学普及有所怀疑,认为这是“做得不对”。萨根申请院士被拒已有25年,但命名他的影响仍在继续。这种说法在中国仍然很流行。

卡尔·萨根具有强烈的人类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或者说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当我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做科普工作时,我意识到一名科学研究者应该平等地面对公众,在与媒体接触和交流时要非常宽容——你需要与不同的人交流和沟通。其次,你应该非常勇敢,走出你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勇敢地与公众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能面临不同的评价。

因此,我认为卡尔·萨根确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他当然面对过这样的评价,但他不在乎这些评价,但他认可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一点——科普太重要了,社会和公众对它有很大的需求,这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年轻一代的未来都有很大的意义。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科普的供给远远不够。意识到这一点后,你会觉得科学研究和流行科学如何平衡或者其他人如何评价它们都无关紧要。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正如科普一样。

科学研究对科研人员来说更重要,实际上是从个人得失的角度来评价的。在功利主义社会,一些科学家不做科普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兴趣需要考虑,而不是因为科普不重要。然而,从个人的角度或从科研人员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搞科普确实需要一些精力,而且可能不利于科研经费的申请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但是,如果你意识到科学普及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你会觉得我们现在就能做到,我们应该立即去做,动员更多的人去做,而不是等到科学研究成功。事实上,许多人甚至在成名后也没有去科普。因此,“只要条件具备,我就去搞科普”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和借口。

科学家应该成为科学交流的主力军。萨根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未知世界有强烈的探索感。这种责任感和探索精神需要传承下去。目前,公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科学家不能只呆在实验室里,而只能做科学研究和写论文。一些科学家擅长科普。当他做更多的科普工作时,科学研究工作可能会被推迟,但对于生活来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科学交流并不容易

有些人认为科学家在科普方面有点过分,但他们一点也不。做好科普工作非常困难。我们认为科普简单的原因是我们的科普水平太低了。

只要每个做过科普的人都知道,就很难做好科普工作。困难在于让不同的人喜欢它。那些认为科普很简单的人往往没有认真做过。

以萨根的最后一部作品《魔鬼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为例,萨根在这部作品中阐述了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颂扬了各个时代的科学家在启蒙人类思想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幸福。这本书充满了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萨根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敏锐的写作和精辟的分析给人们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和思考。

摘自《恶魔出没的世界》来源:喜欢成功

要做好科普工作,需要不断的训练。对于不同的人,我们应该谈论不同的事情,抓住彼此的兴趣点。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点是不同的。例如,当面对孩子做科普时,我一起床就会问:“你说有外星人吗?”然后所有的孩子都沸腾了。如果他们面对的是博士生,他们也许能够从个人成长经历中分辨出生命的意义,因为他们正处于思考生命价值的阶段,这些内容会触动他们。

一天早上,我在给小学三年级家长班的孩子们讲课。班主任说,"你必须说得更简单,他们不明白。"然而,整个旅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让他们保持专注和高昂的情绪,我做到了。同一天下午,我面对着北京大学的一名博士生。课程主管要求我尽可能努力地说,否则博士生不会感兴趣。因此,我教学的目的是启发他们,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知道"除了我们熟悉的人和事,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很难从知识点的角度来讲——孩子们能接受的知识点和博士生能接受的知识点完全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这也是人性的共同点:一是每个人对未知的好奇;第二是责任和感情,也就是说,中国人有责任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做科普的时候,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应该随时调整。我会看着他的眼睛,看看他的反应。如果听众觉得演讲无聊且不感兴趣,他们应该立即做出适当的调整。

这些能力需要训练,就像科普报道一样。大众科学和科学研究机构追求的目标大相径庭:科学研究是在越来越窄的领域里了解越来越多的知识,并追求专业化;科普是在越来越广的领域里了解越来越多的知识,追求常识。当今社会非常缺乏擅长跨学科和跨境融合的人才。要做好科普工作,需要既懂科学又懂艺术,既懂教育又懂科学,既懂交流又懂科学。

中国的科学普及有着重大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强调科普的重要性,并且变化非常显著。过去,除了科技新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科普文章。但是现在,在中小学教室里可以听到科普报道。全国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博物馆。每年,各种科普活动也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科学博物馆,听科普报道。此外,当热点事件发生时,专业人士撰写的高质量科普文章将被发表。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变化。

过去,退休科学家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愿意面对公众。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公众舆论和科普政策的方向正在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发生了这些可喜的变化。

我国科普现状的特点是短板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与青少年教育的结合以及科学家的参与。我们国家特别缺乏既懂教育又懂科学的人。师范院校培养教育专家,大多数科研机构都是科研人才。然而,既懂教育又懂科学的人很少,既懂科学又懂传播的人也很少,尤其是既懂科学又懂艺术的人。然而,中国需要的是像科学艺术家、科学教育者、科学传播者等这样的人。科学研究论文和成果既不有趣也不好看,所以它们需要有艺术性。如果沟通效果不好,就需要创新的沟通方式。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科学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其他二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将相继跟进。越来越多的人会同意这个想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提供科普的能力远远跟不上,尤其是高质量科普的供应。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普视频、纪录片和科普作品。观众的欣赏水平已经很高了。如果我们的科普产品质量不高,观众很容易分辨出来。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中国的科学普及肯定会有爆炸性的增长。首先是需求的爆发。从2017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国的小学和中学将要求每周上科学课。许多学校每学期都需要科普报告,每年都要举办科技节,各城市都建有科技馆。这些需求将迫使科普产品的供应保持不变。时代变化很快。如果你不及时做出改变,你很快就会落后。

在这个阶段,我想做的是激励和推动更多的同行和年轻科学家,让他们有意志和勇气站出来做好科普工作。许多同事对我说:“我看过你的报告或视频,觉得很有趣。科普非常重要。我也想做这样的事情。”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弱,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改变世界。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每一个科学研究者在他的一生中都要写一篇科普文章,做一份科普报告,写一本科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