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喜欢·168 浏览
多选题

(多选)现有铁和另一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5.6g,与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一定量的氢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另一种金属为镁,可能产生0.2g氢气
B
若另一种金属为锌,不可能产生0.2g氢气
C
若另一种金属为铜,可能产生0.1g氢气,此时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40%
D
若另一种金属为铝,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因为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frac {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金属的质量,所以同质量的铝、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均大于铁,同理锌则小于铁而,铜与酸不反应,所以可以将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看成无限大.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假设合金中铁的质量为5.6 g,则根据化学反应的方程式:Fe+2HCl=FeCl$_2$+H$_2$↑可计算出此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 g,同理可计算出5.6 gAl、镁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大于0.2 g,5.6gZn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小于0.2 g,

A、若混合物为Fe、Mg,氢气一定大于0.2g,故A错误;

B、若混合物为Fe、Zn,氢气一定小于0.2g,故B正确;

C、若混合物为含有铜,则氢气的质量一定小于0.2g,如果是生成0.1g氢气

设参与反应的铁的质量是x

Fe+2HCl=FeCl$_2$+H$_2$↑

56 2

x 0.1g

$\frac {56}{2}$=$\frac {x}{0.1g}$

x=2.8g,故铁的质量分数为$\frac {2.8g}{5.6g}$×100%=50%,故C错误;

D、当粉末为Fe、Al合金时,因相同质量的铝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比铁消耗盐酸的质量大;

设而5.6 g铁时,消耗盐酸的质量为y

Fe+2HCl=FeCl$_2$+H$_2$↑

56 73

5.6g y

$\frac {56}{5.6g}$=$\frac {73}{y}$

y=7.3g

此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frac {7.3g}{100g}$100%=73%

所以合金为为Fe-Al合金时,所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相同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的多少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合价有关.同价态的金属若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质量越小.

举一反三
多选题

(多选)下列物质能除去铜粉中少量铁粉的是(  )

A
稀盐酸
B
ZnCl$_2$溶液
C
NaOH溶液
D
硫酸铜溶液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可以根据选项中物质与金属混合物中铁粉、铜粉能否发生反应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A、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氢后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但氢前的金属可以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所以可以用加入足量稀盐酸再过滤的方法把铜粉中的铁粉除去,故正确;

B、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边的金属可以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不能把铁粉除去,故错误;

C、铁和铜均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除去铁粉,故错误;

D、可以加入硫酸铜溶液,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铁>H>铜,硫酸铜可与铁粉反应而不与铜粉反应,从而除去混在铜粉中和少量铁粉.

故答案为:AD.

点评:

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择的试剂要满足只能与杂质反应,且反应后不形成新的杂质.

多选题

[多选]为探究Zn和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提供的试剂有:Zn、Cu、H$_2$SO$_4$溶液、ZnSO$_4$溶液、CuSO$_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用两种试剂可实现实验目的
B
ZnSO$_4$溶液中加入Cu也能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
C
最多只能设计一种实验方案
D
根据 Zn和Cu的硬度能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规律,利用Cu和Zn两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的反应,推断Cu和Zn两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弱关系.

解答:

解:A、选用上述试剂中的Cu、ZnSO$_4$溶液或Zn、CuSO$_4$溶液等两种物质就可实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ZnSO$_4$溶液中加入Cu,Cu不能置换出硫酸锌中的锌,可以说明铜的活动性不如锌强;故B正确;

C、利用Cu、Zn分别与H$_2$SO$_4$溶液反应,或是Cu、ZnSO$_4$溶液的反应,或Zn、CuSO$_4$溶液的反应等都可设计实验方案;故C不正确;

D、金属的硬度属于物理性质,金属的活动性属于化学性质,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不正确.

故选AB.

点评: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多选题

[多选]向一定质量AgNO$_3$和Cu(NO$_3$)$_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B
c点溶液为蓝色
C
取b~c段溶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D
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并通过各反应的关系进行溶液质量的变化分析.

解答:

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_3$和Cu(NO$_3$)$_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_3$=Zn(NO$_3$)$_2$+2Ag

65 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Cu(NO$_3$)$_2$=Zn(NO$_3$)$_2$+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A、在a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溶质是三种,故A正确;

B、c点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硝酸锌,故B错误;

C、b~c段是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完后锌和硝酸铜反应的过程,因此滴加稀盐酸,不会产生沉淀,故C错误;

D、d点时锌过量,因此加入稀盐酸会产生氢气,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要求学生熟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能利用活动性判断反应的发生,还要结合坐标分析各段的意义.

多选题

(多选)分别向a、b两支试管中加入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铁片,再向a中加入植物油,均塞上橡皮塞,U型玻璃管内为红墨水(开始时两端液面水平),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油用于隔绝氧气和水
B
两支试管中铁片均被腐蚀
C
U型玻璃管两端的液面变为右低左高
D
U型玻璃管两端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铁锈蚀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植物油可以把铁片与水和氧气隔开,防止生锈,据此分析.

解答:

A、植物油可以把铁片与水和氧气隔开,防止生锈,故说法正确;

B、两试管中只有b中铁片被锈蚀,因为a中的植物油把铁片与水和氧气隔开,不容易生锈,故说法错误;

C、b中的铁片容易生锈,消耗了容器中的氧气,导致压强减小,而a中的铁不易生锈,因此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故说法错误;

D、b中的铁片容易生锈,消耗了容器中的氧气,导致压强减小,而a中的铁不易生锈,因此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故说法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能力,学生只有熟悉铁的性质即其生锈的条件,认真分析已知条件,才能正确答题.

多选题

(多选)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
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无关进行解答.

B、根据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进行解答;

C、根据饱和溶液的含义进行解答;

D、根据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进行解答.

解答:

解:A、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无关,所以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故B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C正确;

D、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所以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

此题考查了饱和溶液的概念,强调了叙述饱和溶液应该指明一定温度、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多选题

(多选)t$_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_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
C
t$_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
t$_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可以比较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溶液中量的变化等.

解答:

解:A、由于在t$_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此将20g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甲和乙会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甲和乙都全部溶解,因此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0g}{100g+20g}$×100%=16.7%,故B正确;

C、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至t$_2$℃时,甲的溶解度是15g,甲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析出5g晶体,溶液的质量也就由120g变成115g,故C错误;

D、根据乙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_2$℃时,乙的溶解度是30g,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多选题

(多选)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食盐水40g,要使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达到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食盐4g
B
蒸发水分20g
C
蒸发水分24g
D
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水96g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frac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要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可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利用浓溶液配制的方法,并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设加入溶质的质量为x,则有$\frac {8%×40g+x}{40g+x}$×100%=20%,解得x=6g,故错误;

B、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则有$\frac {8%×40g}{40g-y}$×100%=20%,解得y=24g,故错误;

C、由B计算可知,需要蒸发水分24g,正确;

D、若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水96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5%×96g +8%×40g}{40g+96g}$×100%=20%,正确;

故选C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了解和应用,掌握相关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多选题

(多选)以下实验或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配制10%氯化钠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B
用试管盛放液体进行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C
用足量稀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锌粉
D
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解答:

A、配制10%氯化钠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给液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故选项说法错误.

C、锌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除杂质的必需条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兰花可得到紫色溶液,该溶液遇酸溶液显红色,遇碱溶液显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物理变化
B
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显黄色的一定是碱
C
将氯化钠溶液滴入蝴蝶兰花的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
D
蝴蝶兰花的溶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分析:

指示剂的变色时指示剂与溶液的化学变化,该紫色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黄,遇到酸性溶液会变红,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此题.

解答:

A、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化学变化,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B、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变黄色的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钠的溶液呈中性不会使指示剂变色,故溶液应为紫色,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蝴蝶兰花的溶液遇酸碱会变色,因此可作指示剂使用,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

点评:

此题是借助常见指示剂设计的信息题的考查,只要根据石蕊、酚酞等指示剂的性质进行类比分析,就能顺利结题.

多选题

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是为了防止氢氧化钠固体(  )

A
潮解
B
风化
C
与二氧化碳反应
D
与氧气反应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还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

解答:

解:由于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而且还能够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应该密封保存,故选AC.

点评:

此题是对氢氧化钠固体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烧碱变质知识的了解,重点要知道固体烧碱易潮解的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