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喜欢·19 浏览
多选题

[多选]向一定质量AgNO$_3$和Cu(NO$_3$)$_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B
c点溶液为蓝色
C
取b~c段溶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D
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并通过各反应的关系进行溶液质量的变化分析.

解答:

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_3$和Cu(NO$_3$)$_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_3$=Zn(NO$_3$)$_2$+2Ag

65 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Cu(NO$_3$)$_2$=Zn(NO$_3$)$_2$+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A、在a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溶质是三种,故A正确;

B、c点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硝酸锌,故B错误;

C、b~c段是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完后锌和硝酸铜反应的过程,因此滴加稀盐酸,不会产生沉淀,故C错误;

D、d点时锌过量,因此加入稀盐酸会产生氢气,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要求学生熟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能利用活动性判断反应的发生,还要结合坐标分析各段的意义.

举一反三
多选题

(多选)分别向a、b两支试管中加入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铁片,再向a中加入植物油,均塞上橡皮塞,U型玻璃管内为红墨水(开始时两端液面水平),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油用于隔绝氧气和水
B
两支试管中铁片均被腐蚀
C
U型玻璃管两端的液面变为右低左高
D
U型玻璃管两端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铁锈蚀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植物油可以把铁片与水和氧气隔开,防止生锈,据此分析.

解答:

A、植物油可以把铁片与水和氧气隔开,防止生锈,故说法正确;

B、两试管中只有b中铁片被锈蚀,因为a中的植物油把铁片与水和氧气隔开,不容易生锈,故说法错误;

C、b中的铁片容易生锈,消耗了容器中的氧气,导致压强减小,而a中的铁不易生锈,因此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故说法错误;

D、b中的铁片容易生锈,消耗了容器中的氧气,导致压强减小,而a中的铁不易生锈,因此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故说法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能力,学生只有熟悉铁的性质即其生锈的条件,认真分析已知条件,才能正确答题.

多选题

(多选)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
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无关进行解答.

B、根据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进行解答;

C、根据饱和溶液的含义进行解答;

D、根据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进行解答.

解答:

解:A、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无关,所以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故B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C正确;

D、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所以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

此题考查了饱和溶液的概念,强调了叙述饱和溶液应该指明一定温度、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多选题

(多选)t$_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_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
C
t$_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
t$_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可以比较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溶液中量的变化等.

解答:

解:A、由于在t$_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此将20g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甲和乙会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甲和乙都全部溶解,因此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0g}{100g+20g}$×100%=16.7%,故B正确;

C、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至t$_2$℃时,甲的溶解度是15g,甲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析出5g晶体,溶液的质量也就由120g变成115g,故C错误;

D、根据乙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_2$℃时,乙的溶解度是30g,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多选题

(多选)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食盐水40g,要使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达到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食盐4g
B
蒸发水分20g
C
蒸发水分24g
D
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水96g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frac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要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可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利用浓溶液配制的方法,并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设加入溶质的质量为x,则有$\frac {8%×40g+x}{40g+x}$×100%=20%,解得x=6g,故错误;

B、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则有$\frac {8%×40g}{40g-y}$×100%=20%,解得y=24g,故错误;

C、由B计算可知,需要蒸发水分24g,正确;

D、若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水96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5%×96g +8%×40g}{40g+96g}$×100%=20%,正确;

故选C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了解和应用,掌握相关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多选题

(多选)以下实验或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配制10%氯化钠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B
用试管盛放液体进行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C
用足量稀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锌粉
D
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解答:

A、配制10%氯化钠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给液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故选项说法错误.

C、锌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除杂质的必需条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兰花可得到紫色溶液,该溶液遇酸溶液显红色,遇碱溶液显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物理变化
B
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显黄色的一定是碱
C
将氯化钠溶液滴入蝴蝶兰花的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
D
蝴蝶兰花的溶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分析:

指示剂的变色时指示剂与溶液的化学变化,该紫色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黄,遇到酸性溶液会变红,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此题.

解答:

A、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化学变化,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B、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变黄色的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钠的溶液呈中性不会使指示剂变色,故溶液应为紫色,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蝴蝶兰花的溶液遇酸碱会变色,因此可作指示剂使用,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

点评:

此题是借助常见指示剂设计的信息题的考查,只要根据石蕊、酚酞等指示剂的性质进行类比分析,就能顺利结题.

多选题

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是为了防止氢氧化钠固体(  )

A
潮解
B
风化
C
与二氧化碳反应
D
与氧气反应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还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

解答:

解:由于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而且还能够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应该密封保存,故选AC.

点评:

此题是对氢氧化钠固体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烧碱变质知识的了解,重点要知道固体烧碱易潮解的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多选题

(多选)将下列物质长期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是(  )

A
氧化钙
B
氢氧化钠
C
浓盐酸
D
浓硝酸

题目答案

AB

答案解析

分析:

本题可以从每种物质的特性来解答,生石灰的成分为CaO(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会与H$_2$O反应生成Ca(OH)$_2$,然后再和CO$_2$生成CaCO$_3$,最终变质,导致它的质量增加.氢氧化钠反应和生石灰差不多,会生成Na$_2$CO$_3$,由于吸收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导致其质量增加;浓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极易挥发,并且会发出的HCl极易溶于水;所以开口放置的浓盐酸容器口会有白雾生成,导致其质量减少;浓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市售浓硝酸质量分数约为65%,密度约为1.4g/cm_,沸点为83℃,易挥发,其质量减少.

解答:

A、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吸水并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其质量增加;

B、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水发生潮解,又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质量增加;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结果质量减少;

D、浓硝酸易挥发,不稳定,露置在空气质量减少;

故选AB.

点评:

本题是考查初中化学常见的一些酸碱化合物的特性,对于碱性氧化物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水并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其变质质量增加. 浓盐酸的强挥发性,其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的小液滴,扩散在空气中.所以盐酸要储存在密封容器当中,否则时间长以后盐酸的质量会逐渐下降,浓度也会下降.浓硝酸因不稳定性,在光照和遇热时分解产生的NO$_2$而呈黄色,常将浓硝酸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且放置于冷暗处.

多选题

(多选)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B
能去除油污,可做厨房的清洁剂
C
固体氢氧化钠可用作二氧化碳气体的干燥剂
D
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回答:

A、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其水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B、氢氧化钠可以将油污分解转换;

C、固体氢氧化钠易吸水潮解,可做某些气体(不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气体)的干燥剂;

D、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沾在皮肤或衣服上.

解答:

A、石蕊遇碱变蓝色;故A不正确;

B、氢氧化钠可以和油污反应生成硬脂酸钠而将油污溶解;故B 正确

C、固体氢氧化钠易吸水潮解,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但因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不能用来干燥该气体.故不正确;

D、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沾在皮肤或衣服上,要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故正确;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是一种很重要的碱,同学们要熟记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根据其性质来解决化学问题.

多选题

(多选)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

A
蒸馏水
B
氢氧化钠溶液
C
稀硫酸
D
乙醇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物质能否导电与物质中是否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有关.需要注意的是:是否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不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答:

解:A、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不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故错

B、氢氧化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Na_、OH_);故对

C、稀硫酸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H_、SO$_4$_);故对

D、乙醇中只有乙醇分子不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故错

故选B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是否导电与物质中是否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有关的问题.强调“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