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喜欢·299 浏览
单选题

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温度不变时,溶剂量越多,溶质的溶解度越大

B

搅拌可以使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C

${{t}^{\circ}}\text{C}$ 时,$18\ \text{g}$ 硝酸钾全部溶于 $50\ \text{g}$ 水形成 $68\ \text{g}$ 饱和溶液,则 ${{t}^{\circ}}\text{C}$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18\ \text{g}$

D

${{20}^{\circ}}\text{C}$ 时,$100\ \text{g}$ 水中最多溶解 $36\ \text{g}$ 氯化钠,则 ${{20}^{\circ}}\text{C}$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text{g}$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举一反三
单选题

20℃时,把36g氯化钠放入64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

溶液中$Na ^ {+}$$Cl ^ {-}$个数一定相等

C

溶液质量为100g

D

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9∶25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20℃时,把36g氯化钠放入64g水中,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该溶液是饱和溶液,选项1-正确;根据NaCI中$Na ^ {+}$和$Cl ^ {-}$的个数比为1∶1知,溶液中$Na ^ {+}$和$Cl ^ {-}$个数一定相等,选项2-正确;20℃时,64g水中最多溶解23.04g氯化钠,故该溶液的质量是87.04g,选项3-错误;该溶液的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23.04∶64,化简后为9∶25,选项4-正确。

单选题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_ {1}$℃时,把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质量一定不变

B

将1℃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_ {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甲=乙>丙

C

饱和溶液升温到$t _ {2}$℃,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甲=乙>丙

D

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t _ {1}$℃时,把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常用的方法为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则溶剂质量减少,故选项A错误;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 _ {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t _ {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 \frac {\text {溶解度}} {\text {溶解度} + 100 g} \times 100 \%$,故选项B正确;


$t _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升温到$t _ {2}$℃时,由于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甲、乙的质量分数没有变化,仍为乙>甲,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丙的质量分数小于甲,所以升温至$t _ {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乙>甲>丙,故选项C错误;


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比乙大,所以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选项D错误。

单选题

某同学模拟闽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制纯碱,需用 $50.0~\text{g}$ 水配制 $20$ ${}^\circ \text{C}$ 的 $\text{NaCl}$ 饱和溶液($20$ ${}^\circ \text{C}$ 时 $\text{NaCl}$ 的溶解度为 $36.0~\text{g}$),应称取 $\text{NaCl}$ 的质量为(    )

A

$18.0~\text{g}$

B

$16.0~\text{g}$

C

$13.2~\text{g}$

D

$11.5~\text{g}$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 $100~\text{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20$ ${}^\circ \text{C}$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text{g}$,其涵义是 $20$ ${}^\circ \text{C}$ 时,$100~\text{g}$ 水中最多溶解 $36~\text{g}$ 氯化钠,则需用 $50.0~\text{g}$ 水配制 $20$ ${}^\circ \text{C}$ 的 $\text{NaCl}$ 饱和溶液,应称取 $\text{NaCl}$ 的质量为 $36~\text{g} \times \frac {{50~\text{g}}}{{100~\text{g}}} = 18~\text{g}$;

故选A。

单选题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中甲所示,在t1℃时,用A、B两种物质配制溶液的情况如图中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_ {1} ^ {\circ} C$℃时,两个烧杯内均有固体剩余,且质量相等

B

由$t _ {1} ^ {\circ} C$到$t _ {2} ^ {\circ} C$过程中,A溶液的浓度减小

C

$t _ {2} ^ {\circ} C$时,烧杯中的A溶液为饱和溶液

D

由$t _ {2} ^ {\circ} C$到$t _ {1} ^ {\circ} C$,B的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t1℃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故30$g$水中能够溶解9$g$A或B,因此两个烧杯内均有固体剩余,且质量相等,选项A正确;


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t _ {1} ^ {\circ} C$到$t _ {2} ^ {\circ} C$过程中,A不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液的浓度增大,选项B不正确;


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30$g$水中溶解15$g$A恰好饱和,故烧杯中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选项C不正确;


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由$t _ {2} ^ {\circ} C$到$t _ {1} ^ {\circ} C$,B的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选项D不正确。

单选题

海水综合利用流程如下,有关说法的是(    )

A

母液中含有大量的化工原料

B

①处操作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还含有杂质

D

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A选项:母液中还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故A正确;

B选项:①处操作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故B正确;

C选项: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还含有杂质,故C正确;

D选项: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D。

单选题

为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图Ⅰ所示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支装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向水中加入足量物质X,搅拌。结合图Ⅱ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对硝酸钾溶液变化的推断,合理的是( )

①X为$NaCl$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②X为$NaOH$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③X为$NH _ {4} NO _ {3}$晶体,试管中有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④X为浓$H _ {2} SO _ {4}$,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由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NaCl$固体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故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正确;

.$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的温度会升高,故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错误;

.$NH _ {4} NO _ {3}$晶体溶于水吸热,溶液的温度会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正确;

.浓$H _ {2} SO _ {4}$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溶液的温度会升高,故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选项B。

单选题

选择下列部分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乙实验为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10\% $ 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操作①和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相同的

B

甲实验和乙实验都要用到的实验操作①

C

甲实验在操作⑤时,将水全部蒸发后停止加热

D

乙实验在操作③时,若俯视读数,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rm A$.操作①和⑤分别是溶解、蒸发操作,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玻璃棒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故 $\rm A$ 说法错误;

$\rm B$.粗盐提纯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甲实验和乙实验都要用到的实验操作①,故 $\rm B$ 说法正确;

$\rm C$.甲实验在操作⑤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 $\rm C$ 说法错误;

$\rm D$.乙实验在操作③时,若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 $\rm D$ 说法错误;

故选 $\rm B$。

单选题

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解时,为了让食盐充分溶解,水的量越多越好

B

过滤时,得到较多滤液后即可开始后续操作

C

蒸发时,待液体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D

粗盐提纯可以除去泥沙等难溶性杂质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A.水不是越多越好,水越多,后面蒸发越慢,故说法错误;


B.等过滤操作完成,滤液完全流下后再进行后续操作,否则产率会偏低;


C.蒸发时,待有大量晶体吸出后停止加热,用余温蒸干,说法错误;

单选题

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热水溶解,可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

B

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可防止液滴飞溅

C

把粗盐磨细,可提高精盐的产率

D

该实验不能除去粗盐中的硫酸钠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温度越高,粗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越快,选项A说法正确;


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可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选项B说法正确;


根据精盐产率的计算公式可知,粗盐磨细,不能提高精盐的产率,选项C说法错误;


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不能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选项D说法正确。

单选题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过程中,涉及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称量时粗盐放在天平左盘的称量纸上

B

粗盐溶解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

蒸发时,在恰好蒸干时停止加热

D

过滤时,漏斗下端尖嘴处紧靠烧杯内壁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A、用天平称量固体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正确;

B、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正确;

C、在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就要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错误;

D、过滤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正确;

答案解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