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喜欢·372 浏览
单选题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以下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约为78%

B

氧气广泛用于炼钢、气焊等领域,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途却很广泛

D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选项1-项,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78%,正确;选项2-项,氧气广泛用于炼钢、气焊等领域,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错误;选项3-项,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途却很广泛,如:作保护气、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正确;选项4-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的形成均与空气污染有关,正确。

举一反三
单选题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考查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熟记各种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是解此类题的关键。另外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还应明确烟与雾、火光与火焰的区别,更不能用实验结论代替实验现象。

答案解析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1-错误。磷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选项2-正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选项3-错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选项4-错误。

单选题

下列反应中既为化合反应又为氧化反应的是( )

A

通电→氢气+氧气

B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C

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D

酒精+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选项1-项,通电→氢气+氧气,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选项2-项,镁+氧气点燃→氧化镁,属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正确;选项3-项,氨气+氯化氢氯化铵,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反应,错误;选项4-项,酒精+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单选题

厉害了,我的国!我国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天舟一号”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成功交会对接,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进程。空间站里的O2源自电解水,所得H2与CO2反应生成H2O和CH4,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依据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C

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

D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通过微观示意图的方式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而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通过微观示意图考查化学变化的实质。解此类题应首先理解微观示意图所表示的含义,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答案解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单选题

某纯净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

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

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无法确定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答此类问题先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断出物质中一定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元素,再根据元素质量不变求出一定含有的元素的质量,与物质质量比较大小确定出可能含有的元素质量;根据元素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可求出原子个数比从而确定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最简式),根据物质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可求出分子个数比。

答案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8.8 g \times ( \frac {16 \times 2} {44} \times 100 \% ) = 6.4 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5.4 g \times ( \frac {16} {18} \times 100 \% ) = 4.8 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之和为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单选题

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_{2}\stackrel{点燃}{=}2P_{2}O_{5}$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B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五氧化二磷

C

每四份质量的磷和五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D

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考查从化学方程式中能够获得的信息。解题关键是知道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通过什么反应条件;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等。

答案解析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改变,选项1-错误;反应物是磷和氧气,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选项2-错误;从量的方面看,该反应应表述为每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选项3-错误。

单选题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

$2Mg+O_{2}=2MgO$

B

$2P+5O_{2}\stackrel{点燃}{=}P_{2}O_{5}$

C

$4Fe+3O_{2}\stackrel{点燃}{=}2Fe_{2}O_{3}$

D

$2KClO _ {3} \underset {\Delta} {\stackrel {MnO _ {2}} {=}} 2KCl + 3O _ {2} \uparrow$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解析选项1-中的化学方程式没有注明反应条件“点燃”;选项2-中的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写法为$4P+5O_{2}\stackrel{点燃}{=}2P_{2}O_{5}$;选项3-中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物违背了客观事实,应为$Fe_{3}O_{4}$,正确写法为$3Fe+2O_{2}\stackrel{点燃}{=}Fe_{3}O_{4}$;选项4-项正确。

单选题

下列关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B

只要不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均要注明反应条件

C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

生成物中的气体一定要标注“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生成物中有气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时,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才要标注

单选题

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Al + H _ {2} SO _ {4} = AlSO _ {4} + H _ {2} \uparrow$

B

$2 Al + 3 H _ {2} SO _ {4} = Al _ {2} ( SO _ {4} ) _ {3} + 3 H _ {2} \uparrow$

C

$2 Al + 3 H _ {2} SO _ {4} = Al _ {2} ( SO _ {4} ) _ {3} + 3 H _ {2}$

D

$3 Al + H _ {2} SO _ {4} = Al _ {3} SO _ {4} + H _ {2} \uparrow$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选项1-中硫酸铝的化学式错误,其中铝元素为+3价,硫酸根离子为﹣2价,故硫酸铝的化学式为$Al _ {2} ( SO _ {4} ) _ {3}$;选项2-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选项3-中氢气右边漏写“↑”;选项4-中的硫酸铝化学式书写错误。

单选题

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四种物质,高温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8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4
2
16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n,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

1∶1

B

1∶2

C

1∶3

D

2∶3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B、C质量增加,即B、C为生成物,增加的质量为(24g−10g)+(2g−1g)=15gD物质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的质量为25g−16g=9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可知,A物质应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为15g−9g=6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A+dD 高温 =bB+cC要求A、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如下:

aA+dD 高温 =bB+cC

2na3nd

6g9g

2na3nd=69,解得:ad=11

单选题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理由是( )

A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及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

B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C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某种化学原理

D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化学方程式中反映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且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一定,故可用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