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喜欢·200 浏览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参考译文]

愚公移山赋(节选)

世人才知道愚公远大的志向,不可预测啊,夸娥氏的神奇力量,是多么雄壮啊。假如不接受邻人京城氏遗男的帮助,或者听从智叟的言论,就会住在此地因于蒙昧,行事会遇到艰难,终究会成为大丈夫的不足之处。现在移山的功劳已在那里,河阳冀州又都是平地,那么愚公的行事之道也得以实行。我有感于愚公移山之事感叹道:虽然事情不同,但道理可能相互通用。

[参考译文]

愚公移山赋(节选)

世人才知道愚公远大的志向,不可预测啊,夸娥氏的神奇力量,是多么雄壮啊。假如不接受邻人京城氏遗男的帮助,或者听从智叟的言论,就会住在此地因于蒙昧,行事会遇到艰难,终究会成为大丈夫的不足之处。现在移山的功劳已在那里,河阳冀州又都是平地,那么愚公的行事之道也得以实行。我有感于愚公移山之事感叹道:虽然事情不同,但道理可能相互通用。

1.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年九十

焉置土石

B

不若孀妻弱子

不能损魁父之丘

C

①汝心之,固不可彻

②求之下流,

D

①则当困蒙

②居天下之广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选项2-.“曾”读“zēng”,与“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选项1-.将近/况且。选项3-.顽固/本来。选项4-.居住/住所。

2.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

丈夫之冠也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虽我之死

D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项4-.之,助词,的。选项1-、选项2-、选项3-三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3. 单选题

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

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

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

末两句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不正确。“会当凌绝顶”: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会当:终当,终要。末两句是诗人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4. 单选题

《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

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

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

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的表述不正确。“其妻献疑”流露出妻子对丈夫的关心和对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的关注,并没有表现出她“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5. 单选题

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

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

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

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选项1-、选项2-、选项4-三项的分析都偏离主旨。

6. 解答题

用“/”给《愚公移山赋》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世 人 始 知 愚 公 之 远 大 未 可 测 矣 夸 娥 之 神 力 何 其 壮 哉 。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句末语气词“矣”后应断开一处,再根据句意推断其他两处。句子的意思:世人才知道愚公远大的志向,不可预测啊,夸娥氏的神奇力量,是多么雄壮啊。

7. 解答题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先注意句式的特点:“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其如……何”为固定句式,解释为“又能把……怎么样”。然后注意重点词语:“惠”同“慧”,聪明;“以”解释为“凭借”;“曾”解释为“连……都……”;“毛”解释为“草木”。

举一反三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清]廖燕

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稗官野史,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③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④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

】①排:批驳。 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③鼎革后:入清后。④兀坐:独自静坐。⑤与:赞同。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参考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東,高做奇特,傲视一切。喜欢喝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座位开始讲经,声音洪亮,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集、稗官野史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引述评论的,议论纵横颠倒,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的听众都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得意,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眉长叹,他也不理会。入清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先生)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是叹圣,孔子赞叹弟子曾点则是圣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先生去世后,仿效先生所点评的书,像长洲的毛序始、徐而庵,武进的吴见思、许庶庵是其中最著名的,至今还被学者们称道。

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生平的大略的传记。

阅读解答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金]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至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吋,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水结成的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于是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丽做了以下实验,但忘了记录,请你帮她把记录填写完整: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宋]苏 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③搜句:作诗。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等七州。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1)“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移动”是指改换原来的位置。这句中主体是大陆,其在大洋上运动,用“漂移“更恰当。

(2)“分裂“是指整体的事物分开;“分割”是指把整体或有联系的东西分开;“分离”是指分开、别离。这里陈述“泛大陆”,运用“分裂“更恰当

(3)“致密”是指细而密,细致精密;“严密”是指周到,没有疏漏;“周密”是指周到而细密。这里形容原子之间的结合,用“致密”更恰当。

阅读解答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曰恕己,曰奉壹。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