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漫游地球》在全球成功发行,为国内科幻科普创作圈注入新的动力,再次证明高水平的科普科幻创意是支撑科普产业和科幻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作品的创作来说,作家是创作的核心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通俗科幻创作的繁荣不仅需要不断改善外部创作环境,还需要加强创作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创作水平,扩大创作人员基础。

自2017年以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持续承担中国科普协会信息化建设项目“科普文学创作”项目,并以实施“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为平台,在实践中探索培养青年科普科幻创作人才的有效模式。

对发现敏感

培养人才的第一件事是发现人才。这就要求伯乐从亿万年轻人中找到一匹具有创造潜力的“千里马”。为了探索和吸引对科幻创作感兴趣并有热情和潜力的年轻人,科幻创作项目同时在“点”和“面”上撒网寻找人才。

在“点”上,文创瞄准大学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城市,特别是有良好创作氛围和基础的地区,依托当地科普作家协会、高校等机构开展先进的创作训练课程,通过这个窗口选拔人才。2018年,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地举办了7期高级培训班,向发表作品或有成熟创意的青年人才敞开了大门。100多名年轻创作者成为主要培训对象,接受了科普小说创作的理论培训和创作实践培训。

考虑到“现场”培训对城市的覆盖面有限,文创项目已经向更广阔的社会敞开了眼界。该项目设计了“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竞赛。面向全社会征集和评选优秀科普短篇科幻作品。它以优秀作品为线索,寻找潜在的创作者,并将其整合到文学创作项目的重点培训对象中,进行持续的后续培训。

此外,该项目还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大学甚至中学开展了初级创作培训,以吸引科幻协会成员、大学生和中学生关注科幻创作,并鼓励他们走上创作之路。

善于栽培

“这篇论文出自我的内心,我知道我必须自己写。”科普小说的文本创作具有典型的实践性。创作主体不仅需要理论的约束,还需要创作实践。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成为项目实施的重中之重。

慷慨总是说,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我们应该给他们鱼和鱼。特别是,在为高级培训课程提供讲师和课程时,理论和实践应得到同等重视。应该邀请科普小说创作的研究者和评论家进行理论讲座,也应该邀请高水平的创作者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同时,设计创作实践,使青年人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老师有效而持续的指导,完成作品的创作和润色,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水平。高质量的培训需要考虑受训者的共同需求和个人需求,这不仅能提供及时的帮助,还能锦上添花,帮助不同层次的年轻新人踏上科幻创作之路,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创作目标。

许多学生说,除了培训功能,高级班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组织,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减少独自工作的痛苦,也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无法前进的困惑,甚至无法继续下去的无助。团队给他们信心,支持和促进他们的持续发展。

坚持是最重要的。

造就一个绅士需要三代人。科幻创作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显著的成效。因此,坚持下去是很重要的。

科普创作项目的“坚持”是由内而外的。一方面,中国科协坚持“繁荣科幻创作,培养科学文化人才”的宗旨,连续三年资助该项目,扩大效益范围,培育品牌,滋养科幻创作的社会土壤。目前,该项目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从2018年开始,类似的创意人才培训活动将在四川、江苏等地举行。另一方面,该项目非常重视对往届学生的持续培训和团结,并为优秀人才提供滚动培训机制。例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从2017年和2018年招募优秀青年创作者,组织他们参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专项创作活动,并积极联系出版平台和奖励平台推荐学生和作品。在下一步,该项目还将选择精英创作者,并将他们与知名科幻作家配对,进行长期、深入和个性化的指导。在科幻小说创作的道路上,这个项目将帮助他们骑上马,给他们另一次机会。

总之,科幻创作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科幻创作——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将继续寻找目光敏锐的人才,培养课程准确的人才,并通过持续的后续培训,加强中国科幻创作队伍建设,提高原创水平,为中国科幻发展营造良好的水源。

张志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邹镇: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陈玲: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科普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