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地区网站与辟谣平台、蝌蚪员工和百度知道联合发布了“2015年十大生活谣言”。它们都与日常饮食和健康问题有关。尽管它们似乎有一些“科学”的影子,但根据专家的解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非常不可靠的。

例如,文章“你可以在中午之后不吃/不吃晚餐的情况下健康减肥”揭示了一个事实:当人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时,胃会因饥饿而收缩,这很容易导致代谢紊乱。这样,就不能不诱发胃病,降低血糖和免疫力,还能改变人体的激素水平,形成容易发胖的体质,反弹更强烈。

另一个例子是“隔夜蔬菜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时会致癌”。亚硝酸盐通常对人体无害,被认为是一种致癌物。事实上,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致癌的亚硝胺,其含量与隔夜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隔夜蔬菜与空气的接触程度。

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广为流传但没有确切来源或可靠依据的新闻。这通常是一个无意识的神话,或者是一个夸大甚至扭曲的想象性解释。这不同于谣言,谣言指的是捏造的和未经证实的话,是一种有意识的诽谤。然而,两者之间的界限有时很难在表面上界定,它们的传播所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往往同样难以界定。

以“草莓有乙草胺残留,食用后致癌”为例。尽管监管当局后来进行的复查证明“残留物”是伪造的,但相关专家已陆续出面澄清——乙草胺通常不用于草莓种植,国际当局也没有将乙草胺列为疑似致癌物,但草莓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大量订购计划被取消。据媒体报道,北京昌平的游客数量下降了21万倍,而河北省昌黎县的草莓种植户损失了数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件事绝不是“小事”。

名单上还有一些流传多年、多次澄清或“推广”的谣言,其中“食品添加剂=毒药”是最典型的。对于经常被误解甚至“妖魔化”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可以明确的是,正规的食品添加剂在成分和添加量方面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实验,其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长期地保持食品的状态和营养,正常的饮食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然而,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与“添加剂”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由非法企业过度添加、错误使用或非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化学原料)造成的后果。人们熟悉的苏丹红、克伦特罗和三聚氰胺实际上不在食品添加剂之列。

为什么谣言(尤其是在健康领域)经常有“科学”的包装?“科学”的谣言留下了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区分这两种情况。首先,一些商人为了创造概念、吸引注意力和从事营销而故意设计主题,这类似于欺骗。过去,人们或多或少怀疑曾被热炒过并经常与健康食品联系在一起的“亚健康”,以及“碱性食品可以预防和抗击癌症”的谣言。其次,由于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和视角的限制,错误的结论或观点被较早地得出(后来被确定为错误的),但没有及时纠正或消除。相反,某个机会在社会上被广泛传播,从而成为“科学”的谣言。

近年来,在卫生领域出现了上述第二种情况。2013年1月31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由美国和欧洲近20位肥胖研究权威专家联合撰写的文章,题为“关于肥胖的谣言、推测和事实”。在列举了七个有影响的关于肥胖的谣言后,文章警告说,如果让这些谣言“盛行”,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影响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的医疗卫生决策,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这些谣言真的“流向”我们的国家,并产生了影响。解放军总医院的吴海云教授指出,文章作者所列举的与“肥胖”相关的谣言确实在中国媒体上被广泛报道和宣传,甚至被纳入国家发布的相关“指南”中。

大多数常见的谣言可能都不相关,可以一笑置之。然而,包裹在“科学”中的与公众健康相关的“科学”谣言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对这种“科学”谣言的反击,对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和科普工作,保持一定的持久性和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经出现了“百度真理答录机”和“蝌蚪寻真理”等以探索科学真理为重点的辟谣平台,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他们今后能够更及时地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