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学期语文

《13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中考链接

梳理故事情节

考查形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描述的情节。

方法技巧:1.找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再明确事件结果。2.锁定答题区域,找出故事情节发展关键语句,再加以提炼,概括后作答。

1解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

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

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

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

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

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

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カ,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上学的费用只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

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

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

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选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下面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筹借学费→()→外出打工

2.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3.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4.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路边盼信撕通知书

2.比喻。把小夏和小秋的神态比作两尊雕塑,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表现出兄弟俩内心的纠结和无奈。

3.突出天气的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

4.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13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