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喜欢·259 浏览
单选题

如图是“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铁钉表面覆盖一层{_ _}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 _}.

A
白色;相等
B
红色;相等
C
白色;不相等
D
红色;不相等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1)依据铁钉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分析判断;

(2)从实验的目的结合反应的结构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铁可以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并附着在铁的表面,溶液变成为硫酸亚铁的浅绿色溶液;

(2)分析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可知,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可依据已有的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完成相关的问题.

举一反三
单选题

如图所示,它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请回答:

(1)白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 _}.

(2)若气球破损,测定结果将{_ _}.

A
发出黄光,燃烧剧烈,吸热,生成大量白雾;偏大
B
发出黄光,燃烧剧烈,吸热,生成大量白雾;偏小
C
发出黄光,燃烧剧烈,放热,生成大量白烟;偏小
D
发出黄光,燃烧剧烈,放热,生成大量白烟;偏大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1)根据白磷燃烧的生成物来说它的反应现象;

(2)考虑:生成物溢出后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解答:

解:

(1)白磷易燃,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生成时以小颗粒的形式出现,看上去为“白烟”.故答案为:发出黄光,燃烧剧烈,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2)若气球破损,生成的白烟会溢出,造成生成物的质量减少,测定结果将偏小.

故答案为:C

点评:

该题以白磷为例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旨在考查不规范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解题时要明确容器内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变化,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单选题

观察“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_ _}.天平{_ _}.文字表达式为{_ _}.

A
蓝色变为浅绿色;平衡;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B
浅绿色变为蓝色;平衡;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C
蓝色变为浅绿色;不平衡;铁+硫酸铜→铜+硫酸铁
D
浅绿色变为蓝色;不平衡;铁+硫酸铜→铜+硫酸铁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以及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完成有关的填空.

解答:

解:由于铁的活泼性大于铜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所以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待反应完全后再将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放在天平上称量反应前后质量一样,天平仍然平衡.

故答案为:A.

点评: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并能作出现象的判断,应注意反应现象和反应的原理紧密联系来解答问题.

单选题

如图为小柯做的创新实验:将铜丝绕在电烙铁上,电烙铁用支架固定在密闭的硬质玻璃管中,玻璃管置于灵敏电子台秤上,接通电路,电烙铁开始工作,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逐渐变黑,电子台秤读数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_2$═CuO
B
加热过程中,玻璃管内空气的质量保持不变
C
加热过程中,铜丝的质量保持不变
D
硬质玻璃管内物质在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方程式;

B、根据铜加热消耗氧气分析;

C、根据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分析质量变化;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

解:A、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方程式应该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需要配平为:2Cu+O$_2$$\xlongequal[]{△}$2CuO,故选项错误;

B、铜加热消耗氧气,因此空气的质量会减少,故选项错误;

C、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铜丝质量会增加,故选项错误;

D、硬质玻璃管是一个密闭的容器,因此在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关铜的性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难度不大,依据相关的知识逐项分析即可.

单选题

1768年,拉瓦锡对当时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的观念发出挑战.他将一定质量的蒸馏水加入蒸馏器中,反复加热101天,发现蒸馏器中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成土
B
物质质量变化也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C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之一,在整个过程中物质物质的质量没有增减,沉淀不是水产生的而是来自于蒸馏器本身,从而证明了水并没有变成土.

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可知由于水与土组成元素种类不同,故水变土的说法一定错误;

B、物质质量变化是化学研究的范畴,正确;

C、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正确;

D、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是一道实验性简答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对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属基础性实验简答题.

单选题

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一定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B
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形成100gNaCl溶液
C
化学反应中常伴随能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D
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mL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A、铜丝在空气中灼烧时,铜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铜,参加反应的铜、氧气的质量之和与反应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相等,因此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大于反应的铜的质量,所以一定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正确;

B、10g氯化钠溶解在90g水中,形成100g食盐溶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C、化学反应中常伴随一些热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热量的变化,故选项错误;

D、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混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单选题

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
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为土
C
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
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之一,在整个过程中物质物质的质量没有增减,沉淀不是水产生的而是来自于蒸馏器本身,从而证明了水并没有变成土.

解答:

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可知由于水与土元素种类不同,故水变土的说法一定错误,从题干中得到的信息可知精确测量是研究问题很重要的方法,从质量关系上看整个变化过程质量未发生改变,且蒸馏器所减少的质量与生成的沉淀量相等,可知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故选B

点评:

此题是一道实验性简答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对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属基础性实验简答题.

单选题

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都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亦是如此.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只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他仅仅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_ _};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运用较精确的{_ _}法,经过多次实验得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 _}.

A
增加了;变量实验;不相等
B
减小了;定量实验;相等
C
减小了;变量实验;不相等
D
增加了;定量实验;相等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解答:

解:波义耳在一只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他仅仅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故填: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运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经过多次实验得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答案为:D.

点评: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单选题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是(  )

A
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
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
铁生锈后质量变大
D
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质量不变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由此可见,这个规律只使用于化学反应中,而对于物理变化未必正确.由此出发不难解本题,只要不是化学变化现象就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解答:

解:①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物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少量一氧化碳;铁生锈后质量变大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及水反应生成氧化铁的缘故;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这一些都是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选项A、C、D中的现象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②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只是水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属于物理变化,不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要正确解答本题还需明确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要学好化学,必须要牢固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打好基础非常必要.

单选题

如图所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随着蜡烛的燃烧,天平反映的信息是(  )

A
指针逐渐向左倾斜
B
指针逐渐向右倾斜
C
指针不动
D
蜡烛燃烧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该实验探究蜡烛燃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分别称蜡烛燃烧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由于该反应有气体参加和气体生成,所以实验设计的关键是将燃烧反应置于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过程中两次称量密闭容器质量.最后,比较前后两次质量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

解:蜡烛燃烧是化学反应,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由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二氧化碳等气态物质,这些气态物质不在称量范围内,故天平称的只是剩余蜡烛的质量,不是反应后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所以蜡烛燃烧质量减少,指针逐渐向右倾斜;

故选B

点评:

在使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有气体参与反应,一定要在密封的系统内进行实验,才能使得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

单选题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乃至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精确地研究化学反应.最早传播和用文字记载并使人们普遍接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家是(  )

A
拉瓦锡
B
波义耳
C
汤姆森
D
卢瑟福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A、拉瓦锡首先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传播和用文字记载并使人们普遍接受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正确.

B、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这种变化并没有引起波义耳的足够重视,也因此错过了一次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机会,故选项错误.

C、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故选项错误.

D、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第104号元素为纪念他而命名为“鑪”.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很简单,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