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喜欢·367 浏览
单选题

食品安全关系人们的健康.“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不法份子在奶制品中加入了三聚氰胺,从而导致婴幼儿患结石病.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_3$H$_6$N$_6$,下面关于三聚氰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合物
B
三聚氰胺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C
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D
三聚氰胺中碳、氢、氮的质量比为3:6:6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判断;

B、根据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_3$H$_6$N$_6$进行分析其元素组成;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根据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知三聚氰胺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根据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_3$H$_6$N$_6$可知三聚氰胺由C,H,N三种元素组成;故B正确;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知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6+6=126;故C正确;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知三聚氰胺中碳、氢、氮的质量比为:(12×3):(14×6):6=6:14:1;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元素组成,相对分子的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举一反三
单选题

如图是通过白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B
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
C
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D
瓶底的细砂起隔热作用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质量之和.

解答:

A、锥形瓶内的白磷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如果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大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该选项说法错误;

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C、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气体收缩,因此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该选项说法正确;

D、瓶底的细砂起隔热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单选题

在做“白磷在盛有空气的锥形瓶中燃烧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需要在锥形瓶里预先加少量的细沙.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防止瓶塞弹出,造成实验失败
B
防止锥形瓶底部炸裂
C
使白磷充分燃烧
D
增加锥形瓶质量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白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锥形瓶底不铺一层沙,会使锥形瓶受热不均,引起锥形瓶底炸裂;所以应先在锥形瓶底铺一层沙.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

白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锥形瓶装沙的原因是为了防止燐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破裂.

故答案为:B.

点评:

实验操作中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化学式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定要学习一些基本操作,以使你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单选题

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右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 _}.

(2)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_ _}

(3)反思:白磷燃烧{_ _}质量守恒定律.

A
防止瓶塞弹出;装置漏气;遵守
B
防止锥形瓶底部爆裂;装置漏气;不遵守
C
防止瓶塞弹出;锥形瓶未冷却;不遵守
D
防止锥形瓶底部爆裂;锥形瓶未冷却;遵守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1)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温度很高,容易溅落;

(2)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则右边偏重,故可推测;

(3)在化学变化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1)锥形瓶应预先装少量的细砂的原因是防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溅落炸裂锥形瓶.故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爆裂.

(2)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则右边偏重,故造成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锥形瓶未冷却等);

(3)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思:白磷燃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故答案为D.

点评: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该题以白磷为例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旨在考查不规范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解题时要明确容器内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变化,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单选题

如图是“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铁钉表面覆盖一层{_ _}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 _}.

A
白色;相等
B
红色;相等
C
白色;不相等
D
红色;不相等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1)依据铁钉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分析判断;

(2)从实验的目的结合反应的结构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铁可以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并附着在铁的表面,溶液变成为硫酸亚铁的浅绿色溶液;

(2)分析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可知,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可依据已有的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完成相关的问题.

单选题

如图所示,它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请回答:

(1)白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 _}.

(2)若气球破损,测定结果将{_ _}.

A
发出黄光,燃烧剧烈,吸热,生成大量白雾;偏大
B
发出黄光,燃烧剧烈,吸热,生成大量白雾;偏小
C
发出黄光,燃烧剧烈,放热,生成大量白烟;偏小
D
发出黄光,燃烧剧烈,放热,生成大量白烟;偏大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1)根据白磷燃烧的生成物来说它的反应现象;

(2)考虑:生成物溢出后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解答:

解:

(1)白磷易燃,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生成时以小颗粒的形式出现,看上去为“白烟”.故答案为:发出黄光,燃烧剧烈,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2)若气球破损,生成的白烟会溢出,造成生成物的质量减少,测定结果将偏小.

故答案为:C

点评:

该题以白磷为例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旨在考查不规范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解题时要明确容器内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变化,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单选题

观察“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_ _}.天平{_ _}.文字表达式为{_ _}.

A
蓝色变为浅绿色;平衡;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B
浅绿色变为蓝色;平衡;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C
蓝色变为浅绿色;不平衡;铁+硫酸铜→铜+硫酸铁
D
浅绿色变为蓝色;不平衡;铁+硫酸铜→铜+硫酸铁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以及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完成有关的填空.

解答:

解:由于铁的活泼性大于铜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所以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待反应完全后再将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放在天平上称量反应前后质量一样,天平仍然平衡.

故答案为:A.

点评: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并能作出现象的判断,应注意反应现象和反应的原理紧密联系来解答问题.

单选题

如图为小柯做的创新实验:将铜丝绕在电烙铁上,电烙铁用支架固定在密闭的硬质玻璃管中,玻璃管置于灵敏电子台秤上,接通电路,电烙铁开始工作,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逐渐变黑,电子台秤读数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_2$═CuO
B
加热过程中,玻璃管内空气的质量保持不变
C
加热过程中,铜丝的质量保持不变
D
硬质玻璃管内物质在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方程式;

B、根据铜加热消耗氧气分析;

C、根据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分析质量变化;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

解:A、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方程式应该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需要配平为:2Cu+O$_2$$\xlongequal[]{△}$2CuO,故选项错误;

B、铜加热消耗氧气,因此空气的质量会减少,故选项错误;

C、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铜丝质量会增加,故选项错误;

D、硬质玻璃管是一个密闭的容器,因此在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关铜的性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难度不大,依据相关的知识逐项分析即可.

单选题

1768年,拉瓦锡对当时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的观念发出挑战.他将一定质量的蒸馏水加入蒸馏器中,反复加热101天,发现蒸馏器中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成土
B
物质质量变化也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C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之一,在整个过程中物质物质的质量没有增减,沉淀不是水产生的而是来自于蒸馏器本身,从而证明了水并没有变成土.

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可知由于水与土组成元素种类不同,故水变土的说法一定错误;

B、物质质量变化是化学研究的范畴,正确;

C、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正确;

D、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是一道实验性简答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对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属基础性实验简答题.

单选题

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一定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B
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形成100gNaCl溶液
C
化学反应中常伴随能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D
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mL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A、铜丝在空气中灼烧时,铜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铜,参加反应的铜、氧气的质量之和与反应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相等,因此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大于反应的铜的质量,所以一定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正确;

B、10g氯化钠溶解在90g水中,形成100g食盐溶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C、化学反应中常伴随一些热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热量的变化,故选项错误;

D、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混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单选题

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
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为土
C
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
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之一,在整个过程中物质物质的质量没有增减,沉淀不是水产生的而是来自于蒸馏器本身,从而证明了水并没有变成土.

解答:

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可知由于水与土元素种类不同,故水变土的说法一定错误,从题干中得到的信息可知精确测量是研究问题很重要的方法,从质量关系上看整个变化过程质量未发生改变,且蒸馏器所减少的质量与生成的沉淀量相等,可知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故选B

点评:

此题是一道实验性简答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对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属基础性实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