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球刚刚形成时,它受到外来天体的轰击,这可能会造成许多生物破坏。虽然在地球上很难找到大量的撞击痕迹,但它们已经被地球上的板块运动所消除,但这并不影响科学家使用其他研究方法来证明这一点。

对古代沉积岩中硅酸盐的研究表明,在34.7亿年前和18.5亿年前,地球被直径从17公里到70公里的小行星大规模撞击。那时,小行星和地球刚刚形成,是这颗大行星指挥了轰炸。

太阳系中小行星的分布

小行星带有一些缺口。这是柯克伍德缺口。这些空隙中没有小行星。这里的小行星受到木星引力的干扰,离开了这个区域。当小行星被逐出它们原来的轨道时,它们将会迁移到太阳系的内部,因为太阳的引力最大。

在前往太阳的过程中,首先要到达的目标是火星,它的质量相对较小,碰撞的可能性也很小。水星和金星在接近太阳的过程中会受到极大的威胁,但是它们的灾难比地球的要小得多。

小行星穿越火星前进,首先遇到的是地球,更何况地球还承载着月球,这也大大增加了普通引力,吸引了更多的小行星撞击,对地球来说是最大的灾难。

离开小行星带的小行星除了向太阳系内侧移动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即向太阳系外侧移动。然而,这条路也不容易走。土星的巨无霸将在前方拦截它们。土星的强大引力不会让它们前进,但会让它们回到太阳系的内部。因此,他们也选择了轰炸地球。

在太阳系的早期和地球的童年,那些被木星推出柯克伍德缺口的小行星,不仅飞到了太阳系的内侧,还飞到了太阳系的外侧,都选择了轰炸地球。地球的童年是如此烦恼,以至于他们接受了来自两个小行星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