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努力学习,年轻人带头,你是国家的脊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天空布满星星,写下你的传奇。几年后,我仍然向天空送去深深的感情。北京时间2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感动中国的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这是2016年感动中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的获奖感言。作为最年轻的“两颗炸弹和一颗星”,最老的卫星项目总设计师和月球探测项目第一阶段的总设计师,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孙家栋对中国的“星月”事业有什么看法?他怎么能献身于航天工业呢?他的太空故事是从元宵节开始的吗?他的爱人如何默默地支持他?......在鸡年元宵节,这篇文章将为你逐一揭开谜底。

(1)

2007年11月5日11点,嫦娥一号完成了第一次近月刹车,进入绕月轨道,成为月球表面第一颗真正属于中国的人造卫星。在中国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当高音喇叭宣布这个消息时,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拍手欢呼。笑声在大厅里回荡了很长时间。自从嫦娥一号10月24日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以来,嫦娥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对于一百五十人来说,除非你进入预定轨道,否则升空并不意味着成功。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新华社)

“四十年前,周总理教导我们,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特别是空间技术。此时此刻,它充分表明绕月的第一阶段已经正式完成。”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简单而沉默寡言,若有所思地走到一边,背过身去,掏出手帕,偷偷地擦去眼泪。谁知道,这个“悄悄地”的动作仍然被摄影师“悄悄地”记录下来,“悄悄地”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孙家东抹眼泪(网络图)

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2009年中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之一。他被称为“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在中国航空业的传奇经历中,他最有发言权。因为他大半辈子都在和星星和月亮打交道,他的经历是传奇。嫦娥一号成功的那一刻,孙家栋的眼泪就是明证。

《星月传奇》

孙家栋流下幸福的泪水,也流下深情的泪水。自从接手月球轨道卫星项目以来的三年左右时间里,像蒙太奇这样的场景在我脑海中闪过。2004年夏天,当75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月球轨道飞行器项目的总设计师时,一位朋友亲切地提醒他,“你老了,好好休息吧。这令人沮丧。如果发生了不幸,难道不会损害世界一半的声誉吗?”对此,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话虽如此,孙家东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航天工业被认为是世界上的高风险活动。任何环节的任何问题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中国过去研究离地球数万公里的近地卫星,但它尚未涉足深空探测。仅地球和月球之间380,000公里的通信就是一个大问题。经过思考,孙家栋意识到发射月球轨道器将为中国的深空探测打开一扇门。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如果有航空事业,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因此,他吸进空气,暗暗下定决心,在到达长城之前,他不会是一个真正的人。

很快,孙家东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奔向月球”的事业中。他一年到头都去北京、西昌和其他地方旅行。一双双破旧的布鞋——爱好者知道他不喜欢穿皮鞋,特制的布鞋,去西昌的飞机票里满是他的辛勤劳动。什么时候发射,什么时候进入轨道,什么时候测量和控制...这些问题经常让孙家栋彻夜难眠。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孙家栋(中国文明网)

反正躺在床上也睡不着,于是就起来看看天空。一天凌晨一点钟,他正在床上思考卫星进入轨道的问题。想到这一点,他轻轻地站起来,给妻子盖上被子,然后走向阳台。那时,月光如水般洒在院子里,也洒在老人的头发上。孙家栋看着月亮像一个玉盘,喃喃自语道:“卫星什么时候能到达你那里?如果我是嫦娥,我会飞上去看看!”就这样,在戏弄自己的同时,他默默地计算着如何远程测量和控制月球探测卫星。因为在航空领域,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你不能准确地测量和控制,就会有事故。时间一分一分地流逝。当天空是白色的,月亮渐渐消失的时候,他的妻子轻轻地来到他身边,给他穿上衣服。他回头,抱歉地笑了笑,然后拿起杯子。

付钱总是有回报的,但迟早是没有争议的。在孙家洞的领导下,月球探测工程的五大系统(火箭、卫星、探测、应用和发射范围)已经成功实施,许多空间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工作过程中,当需要有人做决定的时候,孙家东像年轻时一样勇敢。例如,在2007年,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对嫦娥一号是应该用嫦娥三号还是用更大推力的嫦娥三号发射有不同的看法。孙家栋与大家分析讨论:“系统工程并不是说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强的功能就是最好的。关键在于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匹配,整体最好就是最好。长的前三名火箭被称为“金牌火箭”。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推力不是最大的,但已经足够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去月球。我们必须交叉使用成熟技术和新技术,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工程目标。”孙家栋最后决定使用三年级,大家都很信服。

“嫦娥奔月”五大系统图(网络图)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国绕月卫星的诞生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奇迹。作为奇迹的创造者和见证人,孙家栋的传奇经历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星月传奇》的卫星章节

从1970年至今,中国航空公司拥有80多颗人造卫星,平均每年两颗,其中包括一个困难的十年(1970-1980)。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三分之一与一个名字直接相关,那就是孙家栋。在他的“星月传奇”一生中,他在航空史上有过许多创举:他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和工程领导者之一,并提出了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三步实施计划。他是中国第一颗导弹群、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可回收卫星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技术负责人。他也是月球探测第一阶段的总工程师。他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总工程师。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奋斗精神的最佳诠释(网络图)

孙家栋晚年最难忘的事是“星月传奇”的首站和举世闻名的“东方红一号”

1967年,中共中央把“两颗炸弹一颗星”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人有自己的卫星,没有鸡蛋大!"这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人最希望看到的。那年夏天,中央委员会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科学家钱学森领导。当时,从苏联回来的孙家东在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钱学森很久以前就知道这个脚踏实地的中年人,也听说过他在苏联学习的突出事迹。不久,经聂元帅荣臻批准,钱学森批准,孙家栋调到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卫星总体设计部部长。“如果国家需要,我就去!”孙家栋毫不犹豫地轻松上任。

说到轻装上阵,实际上是指孙家栋在多年的学术工作中养成了一种“举重”的心态:似乎有很大的困难,我一直很坚定。在沉重的负担下,孙家栋很快理清了思路,决定分三步走:选拔人才、制定计划、找人做决定。

"这颗卫星将升入天堂,挑选候选人是当务之急。"钱学森曾经说过。于是,孙家东从从事卫星事业的需要出发,从不同的派别中挑选了18名技术人员组成了“卫星发射队”。这18个人后来被誉为“太空18勇士”。

一旦候选人准备好了,如何开展工作?当时,赵九章等人已经撰写了300页的卫星研究项目,但还没有完全深入。孙家栋翻看着这些文件,想起了聂元帅的八字方针“尽可能简单,尽快上天堂”。他决定不为文件归档,更不用说写研究文章了,因为国家等不起。很快,以“天堂”为主题的新计划只发布了30页。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内环境复杂,政治斗争激烈。要做到这一点极其困难。

最后一步是做出决定。因为这是国家大事,需要党中央或国防部领导签字确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没有人敢做决定。孙家东知道,航天事业不能因为政治原因而推迟,但他不能直接寻求国务院的领导。情急之下,他咬紧牙关去找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直截了当地说:“刘主任,你现在在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你知道怎么签字,如果你不明白,你必须签字,否则你就做不到。”刘华清看着孙家栋坚定的眼神,一言不发地签署了提案。

为了得到他给自己的“军令状”,孙家东一点也不激动。相反,他的心情相当沉重。毛主席关于“我们不会放弃鸡蛋大小的卫星”的承诺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来自苏联、美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卫星相继飞上天空已经成为事实。它不会留在我身边,我们以后会再次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带着这样的心态,孙家栋投身于无私的工作。

2004年12月10日,孙家栋拜访了他的导师钱学森。(网络图)

一两天;一月和二月;一年,两年...1974年4月24日21: 34。173公斤重的卫星“东方红”成功发射。第一次在太空中,悠扬的“东方红,太阳升起来了,中国有了毛泽东……”这颗卫星的重量相当于苏联、美国和法国首批人造卫星的总和。当然,它比不上鸡蛋。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能忍受孤独的人。孙家东清楚地意识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只是长征的第一步。他肩上的担子仍然很重。当务之急是调整他的心态。一周后,在五一劳动节的晚上,来自“东方红”研究所的17名战士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观看仪式。作为最大的贡献者,孙家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被邀请。孙嘉东当然没有在意。那天晚上,他在天安门广场给他的爱人买了一件毛衣,然后平静地回家,调整自己的心态,为下一步做准备。

继“东方红”号之后,孙家栋领导并参与了“实践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卫星的发射。每颗卫星都有关于孙家洞的传说。这些故事将永远记录在中国航空史上。例如,1974年11月5日11时,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进入发射倒计时,离最后点火命令只剩下几十秒钟。然而,卫星此时没有收到“内部能量转移成功”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将带着一个无法正常供电的无用铁块升空。如果按正常程序一步一步地报告并撤销发射命令,时间就太晚了。在这个紧要关头,只听到孙家栋大喊:“停止发射!”排放过程戛然而止,但孙家栋因高度紧张而晕倒。

由于孙家东对人造卫星的杰出贡献,国家于1999年授予他“两颗炸弹一颗卫星”的荣誉奖章。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议上,他被授予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胡锦涛总统向他颁奖。2010年,央视将孙家栋评为中国年度经济人终身成就奖。2107年2月,他被选为2016年中国十大风云人物之一。这些都是对这位献身于太空飞行的伟大科学家最公正的评价。

胡锦涛向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顾朝浩和孙家栋(左)颁奖(摘自《人民日报》)。

请观看《孙家洞:星月传说背后的传说》(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非凡成就的焊工李万君和量子通信的带头人潘剑伟也和孙家栋一样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