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有友团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针对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出现的青蒿素“耐药性”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涂有友及其团队在“抗疟药物机制研究”、“耐药原因”和“治疗方法调整”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计划来解决“青蒿素耐药性”问题。在“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的青蒿素”和“中药科研成果走出去”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深入研究抗疟药的作用机制

为了解决青蒿素耐药性的难题

屠呦呦

自从在土右尤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已被用作治疗疟疾的最有效且无并发症的联合药物。然而,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预防和控制进展停滞不前,疟疾仍是世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到2020年将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降低40%”的分阶段目标将难以实现。原因是,除了疟疾防治资金支持不足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面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耐药性是目前全球抗疟药物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一些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和其他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疟疾感染者接受为期三天的青蒿素综合疗法(“青蒿素药物”与“其他抗疟疾配方药物”联合疗法),显示出疟原虫缓慢消除和对青蒿素耐药的迹象。

“青蒿素综合疗法是世卫组织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药物,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抗疟疾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耐药性,后果将非常严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非常担心‘青蒿素耐药性’的进一步恶化。”涂有友认为,要解决“青蒿素耐药性”问题,必须了解青蒿素的作用机制。中国中医研究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屠友友团队成员王继刚表示,青蒿素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减半所需的时间)非常短,仅为2小时,而临床推荐的青蒿素联合治疗疗程为3天,青蒿素真正有效的杀虫窗仅为8小时。然而,现有的抗药性昆虫菌株充分利用青蒿素的短半衰期来改变生命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避免敏感的杀虫期。同时,在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疟原虫还会对“抗疟疾处方药(氯喹、甲氟喹、哌喹等)”产生明显的耐药性,从而使青蒿素联合疗法“无效”。

经过三年多的科学研究,涂有友团队终于在“抗疟机制研究”、“耐药原因”和“治疗方法调整”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最终找到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首先,用药时间应适当延长,从三天延长到五或七天。第二是取代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出现耐药性的辅助药物,立即见效。

国际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日公布了涂有友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青蒿素耐药性”治疗反应计划,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涂有友认为,解决“青蒿素耐药性”问题意义重大:首先,它牢固确立了青蒿素的全球研发方向,即青蒿素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第一种高效抗疟疾药物;第二,由于青蒿素抗疟药物价格低廉,每疗程仅花费几美元,因此它们适合流行地区集中的非洲广大穷人,更有利于实现全球消除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预防和控制与中国政府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迄今为止,青蒿素综合疗法已经治愈了数十亿疟疾患者。涂有友团队开展的抗疟研究工作卓有成效,贡献不可估量。”

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

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记者了解到,在青蒿素耐药性研究取得新突破的同时,涂有友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在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方面具有独特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张伯力表示,红斑狼疮的传统治疗只能采用免疫制剂进行保守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难以治愈,并存在继发感染的风险。

根据涂有友团队的初步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率分别超过90%和80%。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性。同时,他还认为,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精心设计和严格实施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试验批准文件》显示,涂有友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有限公司为责任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医疗经理薛乔表示,在图友友团队的指导下,临床试验第一阶段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共有120个设计样本。该试验由全国15个领导单位联合进行,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

“参与临床试验的大约500名中国和外国患者通过‘疾病活动评分’等多种程序进行了严格筛选,第一批自愿患者被纳入试验。”薛乔透露。

涂有友说:“从目前情况来看,自愿患者没有出现意外的不良事件。青蒿素在治疗红斑狼疮方面有疗效的趋势,我们对实验的成功持谨慎乐观态度。”

记者了解到,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二和第三阶段样本量较大,至少需要7-8年时间。如果测试进展顺利,新的双氢青蒿素片剂预计最早将于2026年正式上市。

青蒿素和其他中药的科研工作

它有望首次被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

记者从中国中医研究院了解到,著名的牛津大学医学院邀请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涂有友团队成员廖等专家撰写青蒿素等中药的科研著作。这些作品有望被收入即将重印的《牛津医学教科书》(第6版),这是一本首次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这将成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据廖介绍,邀请撰写的“中医模式——中医”一章已定稿,分为四个部分:“什么是传统医学”、“青蒿素及其他中药的发现历史、机制和临床应用”、“中医整体观与辨证”和“传统医学是负担得起的”。今年4月,该书的出版商牛津大学出版社开始校对,并将在今年下半年重印。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

牛津医学教科书主编考克斯教授很高兴这本关于中医的论文将被纳入教科书。他说:“中医这一章既重要又深刻。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科学家杰出努力的结果。”

佩德罗·阿隆索等权威专家认为,涂有友团队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中医疗法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希望中国科学家将继续在青蒿素研究的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