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几代科学家就像是照耀在人类文明天空上的巨大的星星。让人类社会远离自然动物时代,在不朽的事业中寻求真理,探索未知。5月30日是中国的第二个科技工作者日。借此机会,中国科普网拜访了科学家,希望找到科学和科学家的精神。

初夏的一个早晨,中国科普网走进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进行了交谈。在进入正式采访之前,周中和院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家的晋升不能给人以“脱离世界”的理解,而应该正确引导人们认识科学家的职业。“教师、医生、士兵、宇航员和许多其他职业都愿意孤独和奉献,他们都有这些精神,而不是科学家最本质的特征。”周中和坦言,“我想从一个平凡的职业角度来谈谈科学精神。”

中国科普网:什么是科学精神?

周中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答案。我们需要找到最常见和最本质的内容,提取最人性化的特征。科学精神是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信念。既然科学精神是文化和精神的提炼,需要向社会和公众普及,它应该容易理解。我把它总结为12个字: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理性质疑。

中国科普网:李约瑟提出了一个有百年历史的问题,我们今天仍在解决。中国人有科学精神吗?目前,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科学精神?

周中和:“科学”是进口产品。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科学”的概念。中国最大的误解是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虽然这两个概念是相关的,但它们是不同的。科学的本质是发现和研究基本规律和原则。它经常产生各种应用,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直接接触和看到的技术。例如,计算机本身是一种技术,但它得到各种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虽然古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等。,他们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也没有探索潜在的机制。

因此,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往往是片面和功利的。我们相信,如果我们要发展科学,我们必须立即看到结果,并需要反思国内生产总值。严格地说,科学的发展不能首先考虑实用性。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然后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我们之所以提倡科学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人类所追求的客观、公平、自由、非功利等共同价值观。

科学精神的意义和影响超越了科学本身。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关心和理解科学,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些科学精神。我经常说促进科学精神比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给人们鱼比给他们鱼好。科学精神的确立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创新和发展的前提。

中国科普网:正如你所说,科普工作最重要的是树立科学精神。我们也在寻找方法。

周中和:中国人不缺乏科学技能和获取知识的热情。如今,许多科学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然而,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理性质疑和寻求真理是树立科学精神的基本素质。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好奇心,保护探索的欲望。好奇心是许多动物的自然生理行为,是科学创新的源泉和基本科学素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勇于挑战权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进步是不断发现旧知识的错误和局限,但怀疑必须强调理性的基础。第三,我们必须注意逻辑,用经验检验来检验猜想。

科学界也有许多著名的言论,如“眼见为实”和“科学研究不取决于投票”,这也是最好的注脚。

中国科普网:社会在树立科学精神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周中和:传播科学,引导科学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科普服务市场也应该得到改善,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能够“安心做科普”,而不是为了生计奔波。为科技工作者创造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不是去做科学研究,而是去做科普。科学记者应该成为一种专属职业。例如,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了解最新的国际学术文献,并对科学普及充满热情,这样他们就可以进行科学普及。国外有许多这样的科学作家。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科学新闻报道需要多种声音。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新发现和新成果,都不应该过分夸大其意义,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向公众介绍。只有这样,知识和科学精神才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