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航天信息研究所研制的系留式浮空器在第二次纳木错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成功挑战了7003米的高度。

这个高度也是世界上同类型、同量级的浮空器高度的世界纪录。

(polar eye 1浮空器成功升空)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研究所执行主任张太华说,为了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为第二次青藏科学考察服务,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自主开发了三种类型的系留气球,即“极地一号”、“极地二号”和“极地三号”。

这三种类型的浮空器尺寸从小到大,它们的空气保持高度从低到高。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也在逐渐增加。

其中,执行这项任务的“极地之眼1号”是一个容量为2300立方米的高原体验版本。这是我们的流线型浮空器在青藏高原的首次应用。它可以携带垂直剖面和空基观测的科学探测仪器,为飞行器的后续发展积累技术探索和应用。

(停泊在纳姆布科湖的“极地之眼1号”浮空器)

前一天,“极地一号”首次试飞高度达到6608米。此前,中国科学院航空情报研究所在西藏东南部创下记录,将系留气球升至6390米的高度进行观测。

现在,这个记录又被打破了。

中国科学院航空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蔡荣表示,为了创下记录,中国科学院航空信息研究所科研小组成员经历了多次试验,如高寒缺氧、暴雪、强太阳辐射、昼夜连续观测等。

据他介绍,“极地二号”是为第二次青藏科研而定制的科研版本,设计高度在海拔7000-7500米之间。它将用于各种各样的站,如西藏东南部的卢朗站、珠穆朗玛峰站、西藏中部的纳木错站和西藏西部的穆斯塔法站。

“吉姆三号”是一项技术突破。空气中的设计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平台的技术难度、在空中的高度以及承载载荷的可能成就都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目前,“极地2号”和“极地3号”仍在开发中。

张太华说,这些浮筒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国自主开发的,从船体设计到所用材料、控制系统、供电系统、载荷舱和地面系泊设施。

据介绍,这次考察是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航天信息研究所、长春光机所等单位以及西藏有关科技部门的50多名考察队员进行的。考察的目的是更深入地研究青藏高原乃至“亚洲水塔”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为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浮空器升空期间,各种仪器将同时观测各种参数,如南科盆地的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