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9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365”实验换班仪式正式启动。第二批4名船员进入船舱,开始了为期200天的实验生活。此前,在这种“太空基地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统基础实验装置”中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是由俄罗斯保持的,为180天。如果实验进展顺利,“月宫365”实验将创下新记录。

即将进入机舱换班的四名志愿者对国旗庄严宣誓:“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航天事业,热爱北航,热爱团队。我志愿成为‘月宫365’小屋的实验志愿者。”在大家的期待和祝福下,第二组成员刘光辉、易志浩、褚正佩、王伟进入月宫一号实验舱,标志着“月宫365”实验新阶段的正式开始。

这项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宇航员如何在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的高封闭装置中实现自给自足。月宫1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国内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支持基础综合实验装置。它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厂房舱组成。综合舱面积42平方米,高2.5米。每个厂房面积为50-60平方米,高度为3.5米。综合舱包括4间卧室、食物交换车间、洗涤室、废物处理室和动物饲养室。

今天离开机舱的一群乘客于今年5月10日进入实验舱,在月宫1号的封闭环境中生活了60天。机组成员之一刘辉告诉《每日科学》记者:“我想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60天已经过去了。这60天非常忙碌,充满了挑战。此刻我充满了自豪。同时,我要感谢那些24小时在机舱外守护我们的学生。对于第二组的学生,我想说我们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在回应人们对生活的关注时,刘辉开玩笑说:“下午茶后,我们将举办一场飞镖比赛。”

9日上午,两组乘客进入机舱,与一组乘客进行了数小时的交接活动。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兼首席科学家刘宏教授表示,在此期间,8人月宫一号实验舱系统受到高负荷冲击,特别是测试舱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系统在短时间内抵抗高负荷冲击的能力。

据了解,与此前相比,两组实验作物的数量从21种增加到了34种。水培模式从有基质的水培转变为无基质的水培。在两组乘客完成他们在客舱的200天生活后,一组乘客将再次进入客舱完成随后的105天实验。

“生物再生生命支持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生命支持技术。它是未来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如月球和火星基地,并且由于其高难度和复杂性而具有最高优先级。月宫1号实验小组将利用这个“月宫365”科学实验来验证和探索一些深空探测生命支持技术。“我们将争取以后做一些太空实验的机会,”刘宏说。“我们希望在未来10-15年内取得一些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站项目副总设计师侯永清参加了当天的换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