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释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三个文献。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它规定了新中国各类方针政策的总原则。

政治上,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经济上,规定实行公私兼顾、城乡互补、内外交流的政策;文化上,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 《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建设指明了道路。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希腊化时代系统论述 "人生而平等 "的哲学派别是 ()

A
犬儒学派
B
斯多亚学派
C
伊壁鸠鲁学派
D
新柏拉图学派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单选题

《国语》载,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同志 "的基础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结盟国
D
联姻国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考查知识点】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单选题

民国时期,陆军的师、旅、团、营、连相当于清末新军的 ()

A
镇、协、标、营、汛
B
镇、标、协、营、队
C
镇、协、标、营、队
D
标、镇、协、营、哨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

解答题

概述宋辽间的战与和,评价宋辽盟约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一)北宋与辽的和战

1、高梁河之役与雍熙北伐

太平兴国四年( 979 年),宋太宗领兵灭北汉后,乘胜进军幽州。北宋军队起初一路势如破竹,辽各州县长官纷纷投降。但宋军因连续作战疲乏,最后攻打幽外 I 城时,十五日不能下,辽名将耶律休哥带领骑兵来援, 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 大败宋军。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又派三路大军北伐。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出瓦桥关,进军幽州;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出飞狐口(在河北涞源北) ,攻打蔚州(河北蔚县) ;西军以潘美为统帅,杨业为副,出雁门,进取云中(山西大同) 。战争开始时,三路军队节节胜利。但因各军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指挥不力,岐沟关(今河北涿州)一战大败,杨业负伤被俘、 绝食而死。雍熙北伐败。 高梁河与岐沟关两役失败后, 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

2、澶渊之盟

1004 年 9 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入宋朝境内, 11 月在连破一些州城后,直抵澶州,直接威胁宋的都城开封。宋君臣震动。王钦若和陈尧叟主张迁都。宰相寇准和毕士安坚决主张真宗亲征。 经过激烈的争论, 真宗终于亲自出征, 前军用伏弩射死在阵前视察地形的辽军统帅,使辽军军心大为动摇, 辽遂决定与宋朝议和。双方协定:宋辽维持旧疆,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朝岁币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二)评价:

“澶渊之盟”是宋辽间势均力敌条件下的产物,宋辽开战以来,辽朝虽然连年南下侵扰北宋, 但并不具备没网北宋的绝对优势, 而北宋几次北上用兵, 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目的也绝非能够轻易实现。

因此, 双方经过多年的军事较量而未分高下, 议和是双方的共同选择。 “澶渊之盟”后,宋辽间持续了长达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关系,不仅双方沿边州县的生产、 生活秩序渐趋安定, 社会经济很快发展起来, 而且彼此间的政治、 经济交往也日益密切起来。 这种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也加快了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英国病”名词解释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增长缓慢。 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三十年, 这表明英国在世界列强中的实力地位下降。 人们把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长期发展缓慢、国力相对削弱的现象叫“英国病” 。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商团叛乱”名称解释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924 年 8 到 10 月,因广州商团和商界因反对孙中山组织的广州军政府而引发的一场流血冲突事件。 广州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 一部分革命军和工农力量, 平定了商团的叛乱。通过此次事件,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初步巩固。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卫所制”解释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明太祖为加强专制集权统治而创立的一种军事制度。 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因此叫做“卫所制度” 。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使司,一卫辖有五个千户所, 每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 设千户一名。

卫所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明朝卫、所遍布全国各地,自京师至府、县皆有卫、所,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 并听命于军部。 卫所制度的建立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强化了专制集权制度。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1973 年,对以色列发动 "十月战争 "的埃及总统是 ()

A
纳吉布
B
纳赛尔
C
萨达特
D
穆巴拉克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单选题

1944 年召开的布雷斯顿森林会议决定成立的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是 ()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贸易与总协定
B
国际清算银行,关税贸易与总协定
C
国际清算银行,世界银行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雅尔塔体系

解答题

论述 13-19 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奥斯曼帝国为土耳其人所建立的一个帝国, 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土耳其人初居中亚内陆地区, 后迁至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半岛, 日渐兴盛。 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但奥斯曼帝国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于 19 世纪初趋于没落,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 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 随后凯末尔领导改革, 击退欧洲列强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1299 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 ,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 14 世纪奥斯曼不断向外扩张, 15 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一度衰落, 到 15 世纪中期,国力逐渐恢复。 1453 年穆罕默德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16 世纪土耳其人向东扩张,掌握了东地中海、红海的重要商道和埃及的巨大财富,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成为哈里发,加强了帝国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 16 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 帝国处于鼎盛时期, 主张向外扩张, 使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苏里曼一世逝世后, 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 国内民族矛盾、 宗教矛盾和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西欧力量的增长、 发展由欧洲前往亚洲的新航线都破坏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发展。 以往有效的军事及官僚体制因苏丹的管治失当而变异, 危机四伏的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下去, 1683 年的维也纳之战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终止向欧洲继续扩张步伐。

19 世纪 30-40 年代埃及为对外扩张而与土耳其进行了两次土埃战争,自此确定土耳其和埃及的主从关系。 1853 年与俄国争夺巴尔干的控制权发起克里米亚战争,以奥斯曼土耳其的胜利结束。

1839 年至 1871 年土耳其改革派为巩固奥斯曼的统治而实行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即坦志麦特, 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新式学校教育造就了包括凯末尔等未来的青年土耳其党人。 改革唤醒了土耳其人的民族意识、 革命意识, 有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相同点:

(1)两国工业发展的时间、背景相同:近代工业起源于 19 世纪中叶;背景相同,中日两国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两国当时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

(2)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抵御外辱。

(3)都是由政府进行主导。

(4)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本国工业的发展。

不同点:

(1)结果不同: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中国封建残余势力强大,近代工业发展所遇到的阻力大,而日本封建顽固势力在明治维新后已被大大削弱,且近代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天皇的大力支持,因而发展阻力较小。

(3)中国近代工业大多是官办企业,缺乏竞争,且贪污腐败严重,因而难成气候;而日本近代工业大多是官方推动,民间投资办厂,因而有竞争有活力。

(4)外部环境不同:帝国主义列强更多的将侵略眼光集中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日本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岛国, 所受到的关注的侵略相对较少。 这也使得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

(5)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偏重于轻工业,而日本近代工业发展比较全面,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比较协调。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蒂博尼哥罗起义”名称解释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825-1830 年印尼人民在日惹王国王子蒂博。尼哥罗领导下的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 1816 年,荷兰王国重新恢复对印尼的统治。 1825 年 10 月,蒂博。尼哥罗建立了伊斯兰封建王国,自称爪哇苏丹。 1830 年 3 月 28 日,荷兰假意谈判,诱捕蒂博。尼哥罗。 5 月 3 日,蒂博。尼哥罗被流放到万鸦老,起义失败。这次起义使荷兰殖民军伤亡 1.5 万人,从而加深了荷兰殖民统治的危机。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20 世纪 20-30 年代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游击战争发生在 ()

A
洪都拉斯
B
尼加拉瓜
C
危地马拉
D
厄瓜多尔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两战之间的世界

单选题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莱奥纳尔多·布鲁尼的代表作是 ()

A
《论君士坦丁大帝的馈赠》
B
《佛罗伦萨人民史》
C
《光辉的胜利》
D
《意大利史》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