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喜欢·98 浏览
单选题

向三份0.1 mol·L^{-1} CH$_3$COONa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NH$_4$NO$_3$、Na$_2$SO$_3$、FeCl$_2$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CH$_3$COO^{-}浓度的变化依次为(  )

A
减小、增大、减小
B
增大、减小、减小
C
减小、增大、增大
D
增大、减小、增大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含有弱根离子的盐溶液,如果两种溶液的酸碱性相同,那么它们混合后会相互抑制水解;如果一种溶液显酸性,另一种溶液显碱性,那么它们混合后弱根离子能相互促进水解.

解答: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明确含有弱根离子的盐溶液,如果两种溶液的酸碱性相同,那么它们混合后会相互抑制水解;如果一种溶液显酸性,另一种溶液显碱性,那么它们混合后弱根离子能相互促进水解.

举一反三
单选题

向三份0.1 mol·L^{-1}的NH$_4$Cl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Mg、NaOH、SO$_3$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NH$_4$浓度的变化依次为(  )

A
减小、增大、减小
B
增大、减小、减小
C
减小、增大、增大
D
减小、减小、增大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解答: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明确含有弱根离子的盐溶液,如果两种溶液的酸碱性相同,那么它们混合后会相互抑制水解;如果一种溶液显酸性,另一种溶液显碱性,那么它们混合后弱根离子能相互促进水解.

单选题

常温下,将少量水加入下列物质中,相关量变化正确的是(  )

A
AgCl悬浊液中 c(Cl_)变小
B
0.1mol/LCH$_3$COOH溶液中 c(H_)变小
C
0.1mol/LNa$_2$CO$_3$ c(HCO$_3$_)变大
D
0.1mol/LNH$_4$Cl溶液中 n(OH_)变小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A、向氯化银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水能促进氯化银的电离,但氯离子浓度不变.

B、CH$_3$COOH溶液加水稀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的pH增大,溶液中c(H_)减小.

C、碳酸钠溶液加水稀释,能促进碳酸钠的水解,但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减小.

D、氯化铵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pH值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导致氢氧根离子物质的量增大.

解答:

解:A、悬浊液是饱和的,加入少量水之后仍是饱和的,所以向氯化银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水能促进氯化银的电离,但氯离子浓度均不变,故A错误.

B、CH$_3$COOH溶液加水稀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但由于溶液体积增大的倍数大于电离的倍数,导致溶液的pH增大,导电能力减弱,溶液中c(H_)减小,故B正确.

C、碳酸钠溶液加水稀释,越稀越水解,水解程度增大了,n(HCO$_3$_)变大,溶液体积也增大了,且增大的比n(HCO$_3$_)增大得多,所以 c(HCO$_3$_)变小,故C错误.

D、氯化铵溶液中加水稀释,能促进氯化铵的水解,导致氢离子物质的量增大,溶液的体积也增大,但溶液体积比氢离子物质的量增大的多,所以氢离子浓度变小,则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体积增大,导致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也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移动,注意B、C选项中,虽然加水稀释能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但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会减小,为易错点.

单选题

(多选)在配制盐溶液时,为抑制盐水解,需加入某一溶液,下列各组溶液配制时所加溶液(括号内为溶质)正确的是(  )

A
Fe$_2$(SO$_4$)$_3$(HCl)
B
Na$_2$CO$_3$(NaOH)
C
AlCl$_3$(H$_2$SO$_4$)
D
CH$_3$COONa(CH$_3$COOH)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水解平衡生成的产物选择所加溶液,关键注意不要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硫酸铁水解生成硫酸,所以应该加硫酸,故A错误;

B、碳酸钠水解生成氢氧化钠,所以加氢氧化钠抑制水解,故B正确;

C、氯化铝水解生成氯化氢,所以应该加盐酸,故C错误;

D、醋酸钠溶液水解生成醋酸,所以加醋酸抑制水解,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主要考查了盐类水解平衡的应用,难度不大,关键要根据不要引入新的杂质判断;

单选题

在一定条件下,Na$_2$S溶液存在水解平衡:S_+H$_2$O═HS_+OH_.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常数增大
B
通入H$_2$S,HS_浓度增大
C
升高温度,$\frac {c(HS_)}{c(S_)}$减小
D
加入NaOH固体,溶液pH减小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及温度、浓度对平衡的影响来分析解答;

A、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

B、通入硫化氢,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

C、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促进水解,根据平衡移动判断离子浓度变化;

D、加入NaOH固体是一种强碱,据此回答.

解答:

解:A、平衡常数仅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则稀释时平衡常数是不变的,故A错误;

B、通入H$_2$S,HS_浓度增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使S_+H$_2$O⇌HS_+OH_正向移动,HS_浓度增大,故B正确;

C、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促进水解,平衡正移,c(S_)减小,c(HS_)增大,所以$\frac {c(HS_)}{c(S_)}$减小,故C错误;

D、加入NaOH固体是一种强碱,溶液pH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解平衡常数及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水解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常数一样是温度的函数,与条件无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同样适合水解平衡的移动,要多迁移,多联系.

单选题

向三份0.1mol/L CH$_3$COONa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NH$_4$NO$_3$、Na$_2$CO$_3$、CH$_3$COONa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CH$_3$COO_浓度的变化依次为(  )

A
减小、增大、减小
B
增大、减小、减小
C
减小、增大、增大
D
增大、减小、增大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含有弱根离子的盐溶液,如果两种溶液的酸碱性相同,那么它们混合后会相互抑制水解;如果一种溶液显酸性,另一种溶液显碱性,那么它们混合后弱根离子能相互促进水解,据此分析.

解答:

解:CH$_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NH$_4$NO$_3$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所以向醋酸钠溶液中加硝酸铵会促进醋酸根离子水解,导致醋酸根离子浓度减小;

Na$_2$CO$_3$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所以向醋酸钠溶液中加碳酸钠会抑制醋酸根离子的水解,导致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

CH$_3$COONa溶液中加入CH$_3$COONa,会导致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明确影响盐的水解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单选题

在一定的温度下,向CH$_3$COONa的稀溶液里加水稀释,下列各种量变小的是(  )

①H_的物质的量浓度

②OH_的物质的量浓度

③c(CH$_3$COO_)/c(CH$_3$COOH)

④c(H_)•c(OH_)

A
①②
B
C
②③
D
②③④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醋酸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H$_3$COO_+H$_2$O⇌CH$_3$COOH+OH_,CH$_3$COONa溶液加水稀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醋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增大,但是溶液中c(OH_) 减小,c(H_)增大;溶液中醋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减小,CH$_3$COOH分子的物质的量增大,$\frac {c(CH$_3$COO_)}{c(CH$_3$COOH)}$的值减小;温度不变,水的离子积不变,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①CH$_3$COONa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H$_3$COO_+H$_2$O⇌CH$_3$COOH+OH_,加水稀释后醋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增大,溶液中c(OH_)减小,由于水的离子积不变,所以c(H_)增大,故①不符合;

②c(OH_),醋酸钠溶液加水稀释后,醋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增大,但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故②符合;

③醋酸钠稀释后,醋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增大,溶液中醋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减小,醋酸分子的物质的量增大,所以$\frac {c(CH$_3$COO_)}{c(CH$_3$COOH)}$的比值减小,故③符合;

④由于温度不变,所以水的离子积不变,即c(H_)•c(OH_)的值不会变化,故⑤不符合;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盐的水解原理及其影响因素,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盐的水解原理,明确影响盐的水解的因素,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单选题

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NH$_4$_、Ag_、PO$_4$_、Cl_
B
Fe_、H_、I_、HCO$_3$_
C
K_、Na_、NO$_3$_、MnO$_4$_
D
Al_、Mg_、SO$_4$_、CO$_3$_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离子能否相互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弱电解质,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否相互促进水解来分析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解答:

解:A、因Ag_、Cl_能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则该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因Fe_、I_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_、HCO$_3$_能发生相互促进水解的反应,H_、HCO$_3$_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一定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因该组离子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弱电解质,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相互促进水解,则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因Al_、CO$_3$_能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或HCO$_3$_离子,Mg_、CO$_3$_能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明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之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能否相互促进水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生只要熟悉常见离子的性质即可解答.

单选题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
Na$_2$CO$_3$溶液
B
NH$_4$HCO$_3$溶液
C
NaHCO$_3$溶液
D
NaHSO$_4$溶液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逐个排除,利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物质”排除掉A和D;在NaHCO$_3$中存在HCO$_3$_的电离--呈酸性、HCO$_3$_的水解--呈碱性,水解大于电离,水溶液整体呈弱碱性;根据过程很显然,NaHCO$_3$ 的碱性强于NH$_4$HCO$_3$的碱性.

解答:

解:A.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可排除;

B.碳酸氢铵二者都能反应,碳酸氢铵是弱碱弱酸盐,溶液呈弱碱性;

C.碳酸氢钠二者均能反应;

D.硫酸氢钠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盐酸反应,排除.

故此题中实际是比较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溶液同浓度时pH的大小,碳酸氢铵是弱碱弱酸盐,而碳酸氢钠是强碱弱酸盐,对比可知应选C.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离和水解的知识,题目难度不大,对于NH$_4$HCO$_3$溶液的酸碱性不会分析导致错选B,对物质的性质掌握不熟练的同学可能只判断pH最大而错选A.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常见无机物有弱酸的酸式盐,铝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等,在复习时一定注意总结归纳.

单选题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Na_、Al_、AlO$_2$_、Br_
B
H_、Fe_、SO$_4$_、NO$_3$_
C
K_、NH$_4$_、CO$_3$_、OH_
D
Ca_、Al_、NO$_3$_、Cl_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A.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之间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B.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亚铁离子;

C.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一水合氨;

D.Ca_、Al_、NO$_3$_、Cl_离子之间不满足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解答:

解:A.Al_、AlO$_2$_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NO$_3$_在大量H_存在条件下能够氧化Fe_,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NH$_4$_、OH_之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Ca_、Al_、NO$_3$_、Cl_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正误判断,为高考中的高频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之间(如 Fe_和 SCN_)等;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选题

类比(比较)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但类比是相对的,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根据化合价Fe$_3$O$_4$可表示为FeO•Fe$_2$O$_3$,则Pb$_3$O$_4$也可表示为PbO•Pb$_2$O$_3$
B
CaC$_2$能水解:CaC$_2$+2H$_2$O=Ca(OH)$_2$+C$_2$H$_2$↑,则Al$_4$C$_3$也能水解:Al$_4$C$_3$+12H$_2$O=4Al(OH)$_3$+3CH$_4$↑
C
Cl$_2$与Fe加热生成FeCl$_3$,则I$_2$与Fe加热生成FeI$_3$
D
SO$_2$通入BaCl$_2$溶液不产生沉淀,则SO$_2$通入Ba(NO$_3$)$_2$溶液也不产生沉淀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A、Fe 最常见的化合价是+2 和+3 价,所以 Fe$_3$O$_4$ 可以写成 FeO•Fe$_2$O$_3$;Pb 最常见的化合价是+2 和+4 价,所以 Pb$_3$O$_4$ 可以写成 2PbO•PbO$_2$;

B、依据碳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是书写依据,所以Al$_4$C$_3$也能水解:Al$_4$C$_3$+12H$_2$O=4A1(OH)$_3$+3CH$_4$↑;

C、碘单质氧化性较弱和变价金属反应只能生成低价的化合物;,所以I$_2$与Fe加热生成FeI$_2$;

D、SO$_2$通入Ba(NO$_3$)$_2$溶液中,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与硝酸根离子形成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二氧化硫为硫酸;

解答:

解:A、Fe 最常见的化合价是+2 和+3 价,所以 Fe$_3$O$_4$ 可以写成 FeO•Fe$_2$O$_3$;Pb 最常见的化合价是+2 和+4 价,所以 Pb$_3$O$_4$ 可以写成 2PbO•PbO$_2$;故A错误;

B、依据碳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是书写依据,所以Al$_4$C$_3$也能水解:Al$_4$C$_3$+12H$_2$O=4A1(OH)$_3$+3CH$_4$↑,故B正确;

C、碘单质氧化性较弱和变价金属反应只能生成低价的化合物;,所以I$_2$与Fe加热生成FeI$_2$,故C错误;

D、SO$_2$通入Ba(NO$_3$)$_2$溶液中,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与硝酸根离子形成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二氧化硫为硫酸,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结构的特征分析判断,分析存在的规律是解题关键,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碘单质氧化性弱和铁反应生成亚铁盐,题目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