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喜欢·94 浏览
单选题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被困井下约300米的矿工通过敲击钻杆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使115人成功获救,创造了生命奇迹,这是利用了{_ _}比{_ _}传声效果好.

A
固体;液体
B
固体;气体
C
液体;气体
D
气体;固体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故答案为:B.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举一反三
单选题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

A
响度
B
音响
C
音色
D
介质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

解:(1)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它们不能决定声音的传播速度;故ABC不合题意

(2)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传播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单选题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但还要有介质传播,我们才能听到.

解答:

解:A、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产生的.故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故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正确.

D、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响度很小或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速度、听到声音的条件,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单选题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
B
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的较快
C
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解答:

声速受介质的种类影响: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A错;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光速约为3×10_m/s,B错;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到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因此喇叭播放的歌曲有时候也是噪声,C错;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正确.

单选题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_m/s
C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能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响度大小、是否有介质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解:

A、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

D、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D错误.

故选C.

 

单选题

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大雪过后,大地披上厚厚的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里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这一描述,你认为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这主要是为了(  )

A
减弱声波的反射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增大声音的响度
D
装饰得美观些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由于会堂、剧院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从舞台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多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

解答:

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弱声波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故A正确,B、C、D、错误.[br]故选A.

点评:

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主要考查了回声产生的条件.

单选题

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列说法中的(  )

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B
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C
声音遇到墙壁后的反射现象
D
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解答:

解:由于回音壁的墙体特殊构造,易于声音的反射;墙壁反射的声波和原声重叠时,会增强原声;因此原理是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加强.[br]故选C.

点评:

天坛公园的声学奇迹有三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单选题

人耳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该(  )

A
大于17m
B
大于34m
C
小于17m
D
小于34m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所以单程时间是大于0.05秒,根据公式s=vt可计算路程.

解答:

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s=vt=340m/s×0.05s=17m.

因时间必须大于0.1s,故距离必须大于17m.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弄清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

单选题

下面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
大声说话就能听到回声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

解答:

解: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此选项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错误;

C、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此选项正确;

D、要听到回声,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与声音的响度没有关系.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点较全,重点考查学生对声现象规律的掌握,要对其加以强化记忆.

单选题

小贺和同学周末结伴去姑婆山游玩,来到大草坪中央,他们对着前方680m的仙姑瀑布兴奋地大声喊:“我爱你…贺州!”(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则他们的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是多少(       );他们是否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

A
2s;能
B
4s;能
C
6s;不能
D
8s;不能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知道人和姑婆瀑布的距离,可求人发出的声音传到仙姑瀑布再反射回来传播的路程,利用公式t=$\frac {s}{v}$求出听到回声的时间,若能达到0.1s以上就能听到回声,否则听不到.

解答:

解:

人发出的声音传到仙姑瀑布再反射回来传播的路程:

s=680m×2=1360m,

由v=$\frac {s}{t}$得听到回声的时间:

t=$\frac {s}{v}$=$\frac {1360m}{340m/s}$=4s;

∵从发出喊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t>0.1s

∴他们可以听到回声.

答:他们的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是4s;他们能听到自己的回声,所以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能听到回声的时间条件:原声和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大于0.1s是本题的关键.

单选题

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生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___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A
42.3
B
42.4
C
42.5
D
42.6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7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7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2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运动了0.7s才和汽车相遇,0.7s在4.5s内,要用4.5s减掉0.7s,当测速仪发出第二次超声波完毕后,超声波向汽车运动了0.2s遇到汽车,这0.2s没有在4.5s内,所以要加上0.2s.求出汽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

解:∵v=$\frac {s}{t}$,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_1$=v_声t$_1$=340m/s×$\frac {1.4}{2}$s=238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_2$=v_声t$_2$=340m/s×$\frac {0.4}{2}$s=68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_1$-s$_2$=238m-68m=170m;

这170m共用了:t'=△t-$\frac {t$_1$}{2}$+$\frac {t$_2$}{2}$=4.5s-0.7s+0.2s=4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frac {s'}{t'}$=$\frac {170m}{4s}$=42.5m/s.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找到对应的路程和时间,这是本题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