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喜欢·441 浏览
单选题

要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把一枚大头针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测量
B
测量10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
C
量一枚大头针和一块铁块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D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行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分析】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太小,小于天平的感量(最小测量值),要想测出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应该应用积累法,即测出多根大头针的质量,用总重量除以大头针的个数就得出一根大头针的质量.

解答:

【解答】解:A、天平测量的精确程度一般为0.1g或0.2g,而一根大头针的质量远远小于这个数值,所以无法直接测量;

B、由于一根大头针质量较小,可测出100根大头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即可得到一根大头针的质量,运用的是“累积法”,方法可行,符合题意;

C、一根大头针远远小于铁块的质量,“一根大头针和铁块的总质量”与“铁块的质量”天平无法区分大小,所以无法得出一根大头针的质量.故方法不可行;

故选B.

点评:

【点评】当被测物理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时,常采用累积法,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测量思想,如测100张纸的厚度,除以100,即为1张纸的厚度.

举一反三
单选题

如图,表示测定金属丝直径的办法,根据图示情况,选择正确的答案:

(1)图中紧密排绕的细金属丝的圈数应是{_ _};

(2)图中紧密排绕的细金属丝的总长度是{_ _}cm;

(3)细金属丝的直径是{_ _}cm.

A
15;2.70;0.18
B
15;2.48;0.17
C
20;3.40;0.17
D
20;3.60;0.18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1)根据图示从左向右数,可数出金属丝的圈数;

(2)由图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知,金属丝的端点没有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金属丝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等于金属丝的总长度;

(3)根据金属丝的圈数及总长度,可求出金属丝是直径.

解答:

解:(1)由图可,金属丝的圈数是15;

故答案为:15.

(2)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金属丝的总长度是7.48cm-5.00cm=2.48 cm;

故答案为:2.48cm.

(3)金属丝是直径d=$\frac {L}{n}$=$\frac {2.48cm}{15}$≈0.17cm;

故答案为:0.17cm,选B.

点评:

(1)本题考查了应用累积法测金属丝的直径,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方法,是一道基础题;

(2)当被测物理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时,常采用累积法,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测量思想,如:

测100枚大头针的质量,除以100,即为1枚大头针的质量;测100张纸的厚度,除以100,即为1张纸的厚度.

单选题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

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此方法错误;

B、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此方法错误;

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此方法正确;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此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单选题

测量苹果的长度:图中苹果的直径为{_ _}cm.

A
6.57
B
6.35
C
6.16
D
5.98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知:苹果两端的直角三角板没有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苹果两端三角板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为苹果的直径.

解答:

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

苹果的直径为10.16cm-4.00cm=6.16cm.

故答案为:6.16,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是一道基础题.

单选题

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 _}mm,纽扣的直径是{_ _}cm.

A
1;1.10
B
1;1.20
C
0.1;1.50
D
0.1;1.70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1)分度值是刻线上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2)物体的长度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解答:

(1)刻度尺上最小格表示的长度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

(2)纽扣的准确值是:1.1cm;估计值是:0.00cm;

纽扣的直径是:1.1cm+0.00cm=1.10cm;

故答案是:1,1.10,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本操作技能,应当掌握.

单选题

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测得1枚硬币的直径是{_ _}cm.

A
3.24
B
1.88
C
2.72
D
2.50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测得1枚硬币的直径时难于贴近的硬币的直径,借助于三角板等其他工具,如本题图中,两个三角板直角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即为硬币直径;

读数时,除了读出准确数值,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右端三角板直角顶点对应的刻度值是7.50cm,左端三角板直角顶点对应的刻度值是5.00cm,

则两个三角板直角的顶点之间的距离为:L=7.50cm-5.00cm=2.50cm;

即硬币的直径为2.50cm.

故答案为:2.50,选D.

点评: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还有很多,实际测量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使用更准确、更简便的测量方法.

单选题

现要测量某圆柱的直径,如图所示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及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若没有磨损,就应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另外,在测圆柱体的直径时,要确保所测长度即为直径方可.

解答:

解:A、刻度尺未从零刻度开始,所测长度会偏大;故A错误;

B、此方法不能确保所测位置是圆柱体的直径,即不能确保刻度尺的边缘通过圆心;故B错误;

C、此方法中的三角板和地面均与刻度尺垂直,这就确保了刻度尺所测长度就是圆柱体的直径,且刻度尺是从零刻度开始的;故C正确;

D、此方法既不能保证刻度尺边缘过圆心,又没有从刻度尺的零刻度开始;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有时为达到测量目的,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秒表记录的时间是(  )

A
2min10s
B
34s
C
1min34s
D
4min1s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

解: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0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2”和“3”之间,略偏过“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2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0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1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即秒表记录的时间为2min10s.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秒表的读数,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秒表,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单选题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
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要弄清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和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解答: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符合题意;

B、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不符合题意;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符合题意;

D、误差是不可以消除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的不可避免性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单选题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
B
测量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C
测量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灭误差
D
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错误而造成的,因此是可以避免的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关于测量中的误差的定义,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解答:

解:测量中的误差由测量工具、人为读数引起的,在测量过程中可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但不会消除误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测量中产生的误差造成的因素,属于基础知识题.

单选题

测量长度时,由于刻度尺热胀冷缩会产生(       )

A
错误
B
误差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所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人的眼睛不能估得非常准,所以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解答:

解:测量长度时,由于刻度尺热胀冷缩,会造成读数不准,这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出现的差异,因此属于误差.

故答案为:误差,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