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喜欢·62 浏览
解答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闰梦里人。

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答案解析

诗中的“无定河边骨”写的是现实中将士战死沙场的真实场景,属于实写;“春闰梦里人”则指的是闰中妻子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是想象,属于虚写。“实”与“虚”,即诗中的现实与梦境,构成强烈的对比。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表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深化了本诗的主题,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举一反三
解答题

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

上阕是从空间角度来写的,前两句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及海,自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及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词的下阕从时间角度来写。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解答题

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

上阕写景寄情,一开始就向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乐观的情怀。下阕怀古抚今,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表达自己决心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解答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高原比作奔跑的蜡象;同时,“舞、驰”两字又化静为动,使所描绘的景物生机勃勃,生动活泼。

答案解析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运用比喻手法,将雪后的群山和高原比喻为舞动的银蛇和奔驰的蜡象;从写法的角度,那自然是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和高原一派生机勃勃的竞争的活力,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气概和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

解答题

注意“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修饰语,想想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再试着给这几个长句标出重音和节奏。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鸟儿所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这片土地。

附:朗读重音和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是一只

我也应该/用的喉咙/

这被/所打击着的/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的/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的/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

——然后/我了,

/也腐烂在里面。

/我的眼里/

因为/对这/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意象前,都有长长的修饰语,修饰语恰当地表现了这四个意象的存在情状。“打击”“悲愤”“激怒”“温柔”这些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祖国和人民,思考时要注意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解答题

阅读下面诗歌,请选择一个或两个角度进行文学赏析。

加在一起

白连春

一声鸟鸣 是小的 轻的

和露珠 加在一起

就成了时间的最爱

早晨


一只蝴蝶 是小的 轻的

和花朵 加在一起

就成了四季的最爱

春天


一棵青草 是小的 轻的

和骏马 加在一起

就成了天空的最爱

大地


一块泥土 是小的 轻的

和汗水 加在一起

就成了犁耙的最爱

收成


一滴水珠 是小的 轻的

和插秧洗衣服做饭的背影

加在一起

就成了我的最爱

家园


一个我 一个你 是小的 轻的

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加在一起

就成了我们的最爱

中国

(原作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示例1)诗人选取简单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鸟鸣”与“露珠”组成鸟语花香、温馨甜美的“早晨”;“蝴蝶”与“花朵”组成花团锦簇、蜂蝶翻飞的“春天”;“青草”与“骏马”组成生机勃勃、广袤无垠的“大地”。“汗水”与“泥土”组成硕果累累的“收成”,“水珠”与“背影”组成温暖和谐的“家园”。“我”“你”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组成我们的大“中国”。随着意象变化,诗歌情感越来越浓,由爱自然,到爱家园,最终上升到爱国家。

(示例2)这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在结构形式上很有特点:寓变化于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诗歌每一节的结构相似,均衡对称,“是小的/轻的”“加在一起”“就成了……的最爱”这些词句,在每节固定的位置反复出现,营造出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旋律。同时,每一节的内容各有不同,起笔于“早晨”“春天”的时间内容,着笔于“大地”的空间内容,落笔于“收成”“家园”的情感内容,最终收笔于“中国”的家国情怀。回环跌宕,深情动人。

(示例3)这首诗歌选取微小的事物来表现宏大的内容,独具匠心。以一声鸟鸣、一滴露珠来表现“早晨”这个时间段,以一只蝴蝶、一朵花儿表现“春天”这个季节,以一棵青草、一匹骏马表现“大地”这样的场景,以一块泥土、一滴汗水表现“收成”的来之不易,以一滴水珠、一个背影表现“家园”的和谐温馨。最后,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深情,诗人把“一个我”“一个你”放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四两拨千斤,吟诵出一首对祖国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抓住一至两个赏点,理解正确、赏析具体、层次清晰、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一是看形式。诗歌每一小节,都有“是小的/轻的”“加在一起”“就成了……的最爱”等词句,结合学过的《诗经》二首,可判断出手法:复沓。先点明所运用手法的具体体现,然后分析表达效果:回环往复,跌宕起伏,富有音乐美。二是看意象特点。诗中意象是微小的,“一声鸟鸣”“一只蝴蝶”“一棵青草”“一块泥土”“一滴水珠”,但最后表达的是“最爱中国”这一宏大的主题,使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分析时先将意象一一点出,再分析表达效果: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却又含蓄深刻。三是看构思章法。全诗由早晨、春天,写到大地、收成,写到家园、中国,意象逐渐变大,情感逐渐加深,是层层递进的构思章法。分析表达效果时点明: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水到渠成,逐步走向高潮,自然地将全诗的情感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解答题

请用正楷将第②③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略。

答案解析

首先保证正确,其次保证规范。正楷就是要横平竖直,间架结构合理。

解答题

第①②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第①段: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或:而现在,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第②段: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答案解析

第①段:成分残缺,“通过”和“使”连用造成主语缺失,应删去其一。第②段:“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如果”后的“是否”赘余,应将其删去。

解答题

请写出第②段中省略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列举未尽。

答案解析

前几句构成排比,省略内容也是与之构成排比的句子。

解答题

诗人为什么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因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原因:这一句是诗人想象之词,李白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这与投身汨罗江的先贤屈原当时的处境相似,故心境也有相似之处,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

情感:全诗抒发了对李白的深切同情、牵挂与思念之情。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通读全诗,大体了解诗意,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是作者的想象。“冤魂”指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作者认为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表达出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