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喜欢·304 浏览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

刘真

亦师亦父的严教授去了。他到我梦里来过,渊博严格,目光清澈,一如从前。

十七年前,我到美国留学。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中的美国梦大相径庭,我像只迷失的土拔鼠一样惆怅。

所幸,与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在异乡不期而遇,让那段时光变得温暖、生动、有滋有味。

留学之初,由于学业繁重,疲于应付,选课时就想偷懒,挑一门“中国文学”,窃以为中文到底是母语,拿个“A”应该不难。

授课老师是位清癯的华人长者,银灰短发,清澈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

他开门见山:“我是严光裕,诸位选这门课无非两种,或是有情怀,或是想轻松拿学分。”到底是老江湖,一句话就说到我心里去了。

“这门课要想拿‘A’,无他,热情而已!”这简单的开场白,直到今天仍犹弦在耳。

严教授常在课堂上突然提问,题目刁钻,要求严格。我在他门下如履薄冰,不敢稍有懈怠。

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是江南水乡诗礼传家的公子。我见过他年少时的照片,一个翩翩美少年,长衫芒鞋,目光清澈。他志学之年随家人移居他乡,后远渡重洋,教书育人,著文立说,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

同窗们公认严教授有三绝:一绝,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汉唐名家,莎士比亚、左拉歌德,杂书小说、野叟村言,他都广泛涉猎,授课时旁征博引,精彩纷呈;二绝,英文功力深厚,书写精巧优雅,口语流利地道;三绝,板书漂亮,规整遒劲,堪比书上的印刷体。

可在我心中,严教授还有第四绝一一他亲手烙的葱油饼,且位居四绝榜首。

严教授的葱油饼丝丝缕缕、层层叠叠,咸香、鲜香、齿颊留香,令人一见亲切、再见倾心,留待以后的如寄浮生里慢慢回味。

初次去严教授家吃葱油饼,缘于一节电影欣赏课。

中国文学课照例有电影欣赏。记得那次观看的电影,讲述的是几个少年离开家乡去城市游历,在流离中成长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隐约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感交集。突然,我最先被严教授问到电影观感。“他们是要回去的,我也必定要回去的。他们迷惘的青春无处安放,我……”离乡的孤独、学业的忧烦、前途的不确定竟让我一时语塞。我颓然坐下。下课后,我想说点什么,严教授摆摆手:“晚上去家里吃饭吧。”

满桌的菜肴,盖不住葱油饼的香气。微黄的外皮泛着油光,薄得透明,可以看见里面镶嵌的老绿的葱花。

“我最拿手的就是葱油饼,”严教授说,“当年离开江南后,一家人失了生计。我父亲就靠一间葱油饼铺子,养活三代人。我十多岁时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是家传的手艺。”或许是因为记起那段艰难却快乐的时光,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葱油饼也是我最心爱的美食,”我深有共鸣,“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一顿母亲烙的葱油饼,嘴巴能香好几天。“

“那就常来吧。”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温暖。

从此,严教授的葱油饼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齿间、心坎上。慢慢地,我觉得日子并不难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欢喜来。

相聚的日子总是仓促。来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学的入学通知,必须很快去报到。

“这样快?”严教授很意外。

“是学生签证的问题,”我像做错事一样,嗫嚅着,“不得不转学,没想到这么紧迫。”

临行前,严教授把结业成绩递到我手中,一个亮丽的“A”:“你有文学天分,又刻苦,虽不从事这行,也别轻易放弃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人在海外,这就是你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脐带。”他清澈的目光中装满了殷切的叮嘱。

到纽约后,学习、毕业、找工作、女儿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和严教授只能电邮往来。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的头发已经全白,目光依旧清澈。见到我们,他喜悦得像个孩子。他问我的近况,问孩子可好。殷切地叮嘱千万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诉他,女儿在家里全用中文对话,且认识几千个汉字,他显得很欣慰。

他一定要亲自下厨烙葱油饼。和面时,妻子凑过去请教,说尝试过许多次,烙出来的油饼总差点味,不知决窍何在。他颇自得地笑起来,耐心向她传授烙饼的窍门,怎样制作油面,怎样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厌其详。眼前场景,让我恍惚又回到中国文学课堂上,那清癯而渊博的长者,对他的学生真诚地说:“无他,热情而已!”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对祖国故里亦如是。

2013年,从祖国北京传来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翌日,它就变成严教授的电邮签名档。耄耋之年的他阅尽沧桑,却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其中一定有些什么深深触动他的灵魂。

来年,那个上午,狂风裹挟着冷冷的雨珠子敲打窗棂,乱人心魄。忽然接到师母来电,说严教授于七天前仙逝,遵奉遗嘱,未惊动亲友,骨灰撒入太平洋,一切妥帖,不必挂念。

放下电话,我呆坐半晌,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往事像电影一般,舒缓而沉重地从心底浮现。 那个目光清澈的翩翩少年从唐诗里的江南走来,走进锦瑟青春,走进经史子集,走进美国的校园,走进莎翁的宇宙,走进白发如雪,走进深不可测的太平洋。

前尘种种,清晰如昨,好像从未离开过。

我如此想他。

(选自《光明日报》原作有删改)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暂无解析
1. 单选题

文中写到葱油饼具体做法的时间和事件是()

A

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去严教授家

B

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

C

十六年前,“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

D

2013年,“我”从北京去纽约看望严教授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两次写“我”到严教授家里吃葱油饼。第一次是在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那次严教授介绍了自己家制作葱油饼的历史,但是没有交代葱油饼的具体做法。第二次是在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向“我”的妻子详细介绍了做葱油饼的窍门。

2. 解答题

严教授课堂上提问刁钻,这与他的热情并非格格不入。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严教授提问刁钻,为“我”转变学习态度、获得“A”做铺垫,表现了他对门人弟子的热情;这也展示了他学问渊博,与他的“三绝”呼应,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对学问的热情;这为后文的两次叮嘱、更改电邮签名做铺垫,表现了他对祖国故里的热情。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题干中提到的两点其实是严教授性格中的两个方面。课堂上提问刁钻,表现的是严教授作为一名学者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我”才能转变学习态度,取得优异成绩。而他的热情,在文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问、对中国文学,二是对来自中国的学子,三是对家乡、对祖国。正是他的热情,使来到异国他乡感到迷惘、惆怅的“我”感受到父亲般的温暖,与严教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从这两方面分析即可。

3. 单选题

严教授清澈的目光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文章未直接表现的一项是()

A

世事洞明的智慧

B

仁厚慈爱的温暖

C

郑重殷切的叮嘱

D

阅尽沧桑的回味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细节的能力。对严教授“清澈的目光”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这样的描写在文中出现了多次:第一次是在“我”与严教授初次见面的时候,他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第二次是在电影欣赏课后“我”到他家里吃饭时,他的目光“满是温暖”;第三次是在“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时,他的目光“装满了殷切的叮嘱”;第四次是在七年前“我”与妻子从纽约去看望他时,他的目光“依旧清澈”。从上述内容来看,选项4-项的“阅尽沧桑的回味”在文中是没有直接表现的。

4. 解答题

葱油饼再美味,毕竟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却“位居四绝榜首”;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经》,在鲁迅笔下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请结合本文和《阿长与〈山海经〉》,分别阐述这饼、这书变得如此特别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本文中,葱油饼是“我”小时候物质匮乏时“最心爱的美食”;在“我”留学之初迷惘、孤独时,严教授的葱油饼让“我”感受到父亲般的温暖;同时,葱油饼还寄托了同为海外游子的“我”和严教授对亲人、对故土的眷念。《阿长与く山海经〉》中,《山海经》是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时,由粗鄙、没文化、连书名都说不清的保姆长妈妈为“我”买来的,这本书饱含了长妈妈对“我”质朴的关怀。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深入分析文章主旨与拓展探究的能力。这道题的题干较长,要求回答的问题较多,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总共要求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家常食品葱油饼在“我”的心中“位居四绝榜首”。二是结合《阿长与く山海经〉》的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经》成为少年鲁迅“最为心爱的宝书”。审清要求,各个击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举一反三
阅读解答

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注意“骤”“踱”“廓”三个字都不要念半边音。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箩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一一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能活学活用。

阅读解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水经注》,有删改)

】①成就:指人和牛的形状、色彩。②信宿:两三日。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参考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处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人和牛的形状、色彩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上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即使走上两三日,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这是说水路迂回曲折,回头望望,仿佛总是还在一个地方。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chéng)_____。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的推崇。书籍,能描(huì)_____浩瀚天地间千恣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能传递(màn)_____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人生几十年光阴,居然能弛骋古今,经天(wěi)_____地,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按拼音写汉字和辨析形近字的能力。“一脉相承”的“承”是“继承”的意思。“漫”不要写成“慢”或“谩”。“经”指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纬”指织物上横的方向的纱或线,“经天纬地”指谋划天下之事,多用来形容人才能极大。“驰”指(车马等,使车马等)跑得很快;“弛”指放松,解除,松懈。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