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喜欢·289 浏览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箩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一一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暂无解析
1. 填空题

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好奇尴尬惊叹羡慕

答案解析

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找到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在第③④段“偶遇老太太”时“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对她目光的各种猜测,体现出了“我”的“好奇”。第⑤段老太太发现了“我”,问“我”是否在画她。“我很尴尬,赶紧坦白”体现出“我”的“尴尬”。第⑦段老太太画花,“我”看到她“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体现出“我”的“惊叹”。第⑧段当“我”得知她的年龄时,“我”是“羡慕”的。

2. 解答题

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和段落的作用。二者合而为一。第①段是环境描写,“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这属于内容上的作用。在结构上,“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和老太太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

3. 解答题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2)“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答案解析

题干明确要求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题时要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联系上下文可知,(1)句老太太发现了“我”在看她,“瞄”体现了老太太的俏皮。(2)句老太太“扫”了“我”的画一眼,便把杂志还给“我”,体现了她的自信。

4. 解答题

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答案解析

标题里也有“花”,故可联系全文理解“花”的含义。“花”有本义,也有引申义和比喻义。既指老太太画的花,也指老太太像花一样年轻的内心。

举一反三
阅读解答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能活学活用。

阅读解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水经注》,有删改)

】①成就:指人和牛的形状、色彩。②信宿:两三日。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参考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处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人和牛的形状、色彩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上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即使走上两三日,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这是说水路迂回曲折,回头望望,仿佛总是还在一个地方。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chéng)_____。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的推崇。书籍,能描(huì)_____浩瀚天地间千恣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能传递(màn)_____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人生几十年光阴,居然能弛骋古今,经天(wěi)_____地,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按拼音写汉字和辨析形近字的能力。“一脉相承”的“承”是“继承”的意思。“漫”不要写成“慢”或“谩”。“经”指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纬”指织物上横的方向的纱或线,“经天纬地”指谋划天下之事,多用来形容人才能极大。“驰”指(车马等,使车马等)跑得很快;“弛”指放松,解除,松懈。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不相见已是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 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 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应该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 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的样子,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眼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得像烧火棍一样, 没有一点光泽;瘦得像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 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弯曲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选自2017年第15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