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灿院士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他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本可以活很长时间,但他仍然致力于科学研究。当记者看到他时,老郭刚刚从成都的一个会议回来。黑白相间的头发是岁月在他身上的积累。他瘦削的脸颊和宽大的眼镜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热情。

1942年,郭广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他从小就有天赋和智慧。1960年,他以数学、物理和化学的98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五年后,他毕业于郭广灿大学,获得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并留在学校教书。从那以后,除了在讲台上讲课,科学研究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科学之春的到来使他深受鼓舞。"那时,我只想弥补时间。"郭广灿回忆说,当时条件艰苦,冬天没有暖气,每天拿着暖壶看书到半夜是正常的。

“当时,由于缺乏资金,科学研究往往很难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当发现单独做实验不可行时,它就变成了理论。因此,量子光学,一个不受欢迎的光学领域,被选中此后,郭广灿开始了他顽固的“少数派”研究生涯。

选择量子光学纯粹是基于学术兴趣,因为大学研究量子力学,量子世界的神秘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如果量子理论应用于光学,将会出现新的现象."郭广灿猜测道。

1981年,39岁的他通过了公开考试,被送到国外学习。在国外的两年时间里,郭广灿发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早在20年前就开始涉足国外,而国内学术界几乎被忽略。

看到这一差距,郭广灿并没有灰心,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量子光学的研究。他做了一个黑暗的决定:他必须在回家后建立这个新的主题。

1984年,他利用学校2000元的资助,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尽管参加会议的20多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大多数没有进行过量子光学研究,但这次会议成为了中国量子光学发展的起点。

回国后,随着研究的回归,郭广灿对量子场的理解越来越丰富。这时,一个新的想法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20世纪90年代初,当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兴起时,郭广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的良好机遇。

然而,要做好科学研究,光有一种激情是不够的。在量子信息提出之初,这个想法就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量子信息论能有说服力吗?量子光学仍处于初级阶段,量子信息能实现吗?郭广灿回答:“我们应该本着‘两枚炸弹一颗卫星’的精神,抓住第一个机遇,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

"量子光学是基于兴趣,但是研究量子信息不仅仅是兴趣."郭广灿坦言,量子信息可以为国家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国防实力做出贡献。有了这个判断,他再次选择了“意想不到”。

做理论,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提高基础。五年后,郭广灿的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他的学生团队也逐渐成长起来,先后培养了潘剑伟、彭昆池、孙昌普、杜江峰等多名科学院院士。

在郭广灿看来,这些院士就像是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种子,为十多年来量子信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量子信息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当时它被认为是一个次要的课题。回顾这段经历,郭广灿充满自豪,“我们做科学研究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国家。”

“老郭没有任何爱好。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将呆在办公室和实验室里。”郭广灿的助理段开民表示,今年老郭仍有很多时间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他很少周末休假,也不知道一周中的哪一天。到时候,就是每月的第一天。”

明年将是第一次国内量子光学会议35周年。“我将邀请再次参加会议的老人,告诉他们量子研究的种子已经开花了。”郭广灿认为,这是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在量子领域进行了一生的科学研究之后,已经过了七十岁的郭广灿仍然坚持同样的原则。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不管他在哪里,他都应该在这个阶段为他的国家的历史任务做出贡献。这是时代的责任,也是国家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