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数学家。你对他们了解多少?让我们来看看关于他们的故事。

中国古今数学家——陆嘉熙

中国组合数学家陆嘉熙出生在上海一个贫困的家庭。我父亲是一个低收入的小商贩,我母亲没有工作。她通过为别人缝纫和洗衣服来弥补计划生育的不足。他是这个家庭的独生子。他5岁开始上学,先后就读于上海郑德小学、沈阳中学和麦伦中学。他珍惜父母努力节俭学习的机会。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后,由于父亲的去世和贫困的家庭环境,他中断了学业,以学徒的身份加入了汽车五金行业。在业余时间,他仍然努力学习,自学,决心在未来攀登科学高峰。上海解放后,他被东北电器工业局统计培训班录取。经过短暂的学习,他于1952年5月被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部做统计工作。在此期间,他自学了高中课程和俄语,并广泛涉猎天文学、地理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知识。1957年,他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接受高等教育。他于1961年毕业,被分配到包头钢铁学院担任助教。大学调整后,学校下马,他被调到包头教育系统。他生前曾在包头市教育局、包头市第八中学、包头市第五中学、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和包头市第九中学担任物理教师。

在哈尔滨电机厂工作期间,他曾读过一本名为《数学方法有趣导论》的书,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这本书是我国老一辈数学家孙泽英写的一本流行的数学书。书中介绍的两个问题——“柯克曼女孩问题”和“斯坦纳系列问题”强烈地吸引了他,使他有了尝试的欲望。从那以后,对这两个组合设计问题的追求从未脱离过他的生活。

他的专业不是数学。虽然数学是科学和工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它远远不足以从事数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也没有开始对组合数学进行系统研究,也没有中文参考书。他还发现很难找到在这方面寻求建议的专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他以顽强的毅力闯入了组合设计领域。

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可以想象开始的困难。如果订单很少,“女学生问题”也可以作为一个数字游戏,以拼凑的方式找到答案。然而,随着订单的增加,设计问题的成功远远超出了运气。这就像大海捞针,在众多(甚至近乎天文数字)可能的排列组合中寻找一些正确的配置。即使是现代高速计算机也不能完全胜任。这里的关键是掌握现代设计理论的方法和工具。意识到这一点,他觉得他必须努力学习,以便尽快进入前线,并尽力学习。作者生前曾有幸在1983年大连会议上听他说过:“我终于从一个数学门外汉进入了组合设计的前沿。我要感谢孙泽英先生的小册子,它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本有趣的指南。其次,我要感谢那些专业书籍,它们可以被不同层次的读者所了解。我没有时间或需要从头到尾读一本大的专著。我在学习一种有问题的、务实的风格。当然,我还要感谢国内外数学领域的前辈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他们的文章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好方法。”这是他选择的学习和研究的方式。

这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进入大学后,他借了相关的书籍,学习他不了解的数学概念、术语和方法,以及组合设计理论的学习方法。他学习和实践,当他理解它时,他与它联系在一起,构思它,从实践中尝到它的好处,提高他的信心,并进一步研究。在此期间,他先后研究了现代代数、初等数论、0-1矩阵理论、有限几何、差集理论和正交拉丁方理论。追求真理的渴望和向既定目标迈进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图书馆、资料室、走廊灯和校园里的安静场所成为他的数学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努力和勤奋不仅使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文凭,而且完成了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迈出了征服“柯克曼女孩问题”的第一步。

下班后,他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认真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两个他心里想不到的数学问题上,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无论白天黑夜,没有假期,理发周期不断增加,简单的饮食甚至婚姻大事都被忽视到37岁。人们都知道居里夫妇的实验室不仅像一个马厩,而且像一个土豆地窖。但是谁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艰苦相比呢?陆嘉熙一家四口住在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这个房间不仅是卧室,还是厨房和写作室。房间里只有一些旧家具和破旧的衣服。唯一可以写字的桌面是给上学的女儿的。他正躺在破土动工的炕上,在那里旧报纸得到了补充,盘算着这个百年老问题!包头地处睡眠边缘,信息闭塞,信息匮乏。为了查阅文献,他不仅通过各种关系与一些大学的图书情报部门取得了联系,还不时自费远道而来北京。他唯一的爱好是欣赏京剧唱段,但是为了提高他的英语,他的京剧记录被英语记录所取代。关于他的一切:家庭生活、时间、精力和有限的金钱都已经全部支付给了唯一的目标——征服前沿。他死后,他的女儿在一篇题为《悼念父亲》的短文中遗憾地写道:“父亲,你走得太匆忙了,...几年前你提议给你的家人拍张照,但是你没有花时间。现在,我们必须牢记这张全家福照片。”他的妻子曾经说过:“……祖国和人民养育了他。......所以他日夜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取得成就,为国家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