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协、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积极落实《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组织成立了国家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大力推进试点工作,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为加强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首先,建立了新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组织支持、明确的目标、项目指导和资源支持。试点之初,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成立了高层次委员会,为培养高层次科普人才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试点院校和相关科技场馆认真组织实施计划,逐步形成科普硕士联合深度培养模式。该模式借助现有的专业学位授权点,从科普创意与设计、科普教育和科普媒体三个方面促进科普硕士的培养。中国科协制定了《促进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围绕工作计划,高技术委员会制定了2014-2017年工作计划,并逐年制定关键工作点,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清华、北航等6所试点高校和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等7个首批实践基地,充分整合了图书馆和学校资源,形成了推动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二,形成了推进这项工作的新机制。高技术委员会重视过程管理,加强系统指导。发布了《国家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章程》和《国家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组职责及成员名单》。建立了培养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的新机制。组织成立了质量标准组、培训计划组、课程教材建设组、实习基地建设组和综合组五个工作组,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对教材建设和科普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参与试点高校和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对试点高校的研究和指导,有效促进了试点高校相关工作的顺利高效推进。

第三,我们探索了新的招生方式。一是定义专业学位的授权点。六所试点大学已经确定了它们在艺术、教育、工程、文物和博物馆以及新闻和传播领域的学位授权点。其中,文科硕士和教育硕士是科普硕士试点培养的对象。第二是定义注册类别。各试点大学根据试点任务和学校特点,自主选择1-2种硕士专业学位,设定相应的培养方向,招收和培养相应的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并采用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和全国在职人员联合考试的方式学习硕士专业学位。第三,创新招生方式。试点院校探索多种机制促进招生。例如,北航已经动员优秀的工科学生申请免试学习该专业。北京师范大学调整了高考科目,增加了在线人数。中国科技大学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转学通知,并组织教师对转学学生进行了复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截至2017年7月,6所试点高校共招收了571名科普研究生,招生成绩显著,为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提供了保障。

第四,建立了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主要方法是(1)突出政策指导。中国科协通过“高层次科普专家教材建设项目”,大力支持科普硕士培养课程建设。仅在2016年,就将批准22种核心研发教材和6种翻译教材。(2)突出高校自身建设。试点院校采用通用教材、翻译外国原版教材和教师自编教材,推进理论课程建设。(3)突出学校与图书馆的联合建设。试点院校与科技场馆密切合作,共同编制了一批适合培养高层次科普人才的教材和教案。目前,高校共建课程数量已达7门,科普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北京航空公司、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联合课程探索最为突出。

五、建设一支新的教师队伍。五年来,为加强高层次科普人才的师资培训,高技术委员会和试点高校及相关科技场馆探索建立了“双导师”师资建设机制。目前,已形成三个层次的具体体系:各试点大学聘请校外科学硕士导师参与科学硕士毕业论文的联合指导。目前,各试点基地已先后投入优秀导师进行194人次的毕业论文指导;每个试点大学都聘请了一名校外科学实践硕士讲师来指导科学实践硕士课程。目前,已有212人进入试点基地,指导理科硕士的实践课程。聘请外部科学硕士导师参与教材建设、课程大纲和一些核心课程的教学。目前,已有10人参与了科技场馆核心课程的建设。例如,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科技馆,校外导师已经渗透到科学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华东师范大学的六个院系通过项目资助共同吸引导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建立新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加强高层次科普人才实践基地建设,高技术委严格筛选实践基地,高校积极拓展途径,建立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试点院校与周边科技场馆和科普企业共建18个实践基地。国家首批试点实践基地承担了绝大多数科普硕士实践教学的培训,在试点院校接受了332个学生实践课程,占试点院校学生总数的83%。截至2017年暑假结束时,中国科技馆只有一个试点实习基地接收了来自清华、北航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大学的96名学生。在缺乏专项资金和人员的情况下,科技馆克服困难,为培养科普大师做出了突出贡献。

七、学术研究形成新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门设立了“研究生科普推广项目”,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选题、项目资助和指导教师。各试点大学建立了专业学位论文指导机制,在选题类型、导师制和选题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毕业论文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7月底,已完成343篇毕业论文。试点高校在科普研究领域发表论文275篇,批准科研项目166个,其中中国科协开展提高研究生科普能力项目109个。与此同时,中国科协举办了海峡两岸科学交流论坛,促进了海峡两岸科学交流的繁荣与发展。

八、培育推动科学普及的新力量。高层次科普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了科普战线,为全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在高志伟的带领下,科普行业和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各试点高校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积极拓展交通运输渠道。就业率相对理想。2015年和2016年,共有306名毕业生被送往社会,就业率为94.38%(不包括清华大学)。他们主要去企业、科技场馆、中小学教育机构、公务员、大专院校工作,或者通过出国深造。试点院校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例如,清华大学开明创新研究所通过整合政治、生产、学习、研究、金融、媒体、贸易、媒体等各种因素,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

经过五年的努力,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在学校层面,仍存在科普硕士培养规格不一致、转学学生比例高、科普领域就业率低、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在实践基地层面,仍存在科普硕士培养定位不清、学生实践基地经费支持不足、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在其他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成果利用率低,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全国科普发展的关键时期。高层次科普人才的培养面临更高的要求。因此,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培养高层次科普人才这一主线,进一步发挥高层次科普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坚持继承创新,巩固和扩大试点工作成果,推广试点经验,扩大试点部门和实践基地规模。完善试点院校和实践基地审计评估模式,大力培养科普硕士,完善培训路径和标准,完善科普指导员培训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大就业和创业指导支持力度,全面提高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全面开创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新局面,为提高国家科普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