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普工作中,我们经常强调要按照“需求导向”的原则来规划和设计重大科普项目。这里的“需求”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公众从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出发,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基础,由于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对科学知识有需求。其次,这是大众科学的社会需求。通过注重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发现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相关科学知识的基本支撑作用。

从长远来看,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和社会对科普的需求在目标和利益上趋于一致。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某个阶段,两者不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应该成为科普的出发点和首要考虑的因素,成为吸引公众参与、理解和实践科学的必要条件。同时,社会对科普的需求也不容忽视,在逐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应给予合理引导,促进公众对科普的需求与社会对科普的需求相互融合。本文论述了我国公众科普需求的现状、原因分析及相关工作建议。

公众对科普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科普内容的需求和对科普形式的需求。对科普内容的需求是公众关注的热点科学领域。科普需求的形式,即公众愿意接受和欣赏的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相应的载体。

首先,近年来,中国公众对科普主题的需求相对集中和稳定。

根据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中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是“医药与健康”(82.7%),其次是“经济与社会发展”(40.9%)和“环境科学与污染控制”(37.1%)。

2010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城市社区居民科普需求和满意度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城市社区居民最关注医疗保健、食品安全和营养膳食三大科普主题;其次,社区居民也更加关注科普话题,如气候变化、服装/美容、节能与环保、地理/旅游、科学理财等。2013年,吴、等人以重庆地区为例,分别对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公众的科普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这三类人关注的科普内容比较集中,但都表现出对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关注。

上述各方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公众对科普主题的需求相对集中和稳定,为相关科普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便利。2014年12月发布的《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的意见》强调,科普工作要围绕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低碳生活、心理关怀、应急避险、生态环境、反对愚昧迷信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同时,文件还要求,主要任务应该是满足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和社会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普的需求。这是一个考虑到公众和社会对科普需求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全国科学素养运动的主题是“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安全和健康”,2011年又增加了“促进创新和创造”,更加深刻地概括了公众和社会对科普的需求。

其次,中国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已经从静态图形和文本转变为视频和移动模式。

传统的科普通常通过科普文章、科普书籍和科普挂图来表达。虽然这些形式的科普作品也是目前科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载体外,还增加了网络等电子载体,顺应了信息通信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此外,基于视频、基于社交、基于游戏和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

2011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阅读科普文章仍然是网上科普的最重要方式,超过80% (81.6%)的网上科普用户通过科普文章获取知识。其次是科普视频节目,61.1%的互联网科普用户会在网上下载或观看科普内容视频。31.9%的用户将在论坛和社交网站上交流和讨论科普知识,25.8%的在线科普用户将玩含有科普内容的在线游戏。

从获取科普信息的渠道来看,公众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正在增加。2010年,中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普通杂志(12.2%)、书籍(11.9%)和科学期刊(10.5%)。其中,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从2005年的6.4%上升了20.2个百分点。2013年吴、等人的调查结果更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趋势:互联网是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公众获取科学知识和信息的首选渠道。一度被视为“时尚”和“弄潮”的传统互联网正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挑战。基于个人电脑的科普网站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与移动网站相比,在传播效果上存在差距。

三。工作建议

(1)建议根据需求理论进行多层次的科学交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方面,现阶段大多数公众的科普需求主要集中在保健、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密切关注和关注,这是生理和安全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学的普及和传播在培养公众的创新和创造力以及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方面并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内容比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关系到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从各种科普需求来看,所有公众都处于正态分布曲线上。因此,在开展科普工作时,我们不仅要局限于公众需求的最高领域,还要充分考虑公众对科普需求的多层次性。此外,大众科学的内容需求对大多数公众来说有一种实用的倾向,这有一定的局限性。科普工作者还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公民的责任,开阔公众视野,在科学启蒙中发挥聪明作用。

(2)建议网上和网下优势互补,开展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互联网是科普的重要平台。随着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网上科普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其便捷的广泛性、自主的选择性、广泛的覆盖面和表达的多样性使其受到公众的欢迎。

尽管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但仍有部分公众,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人群和老年人,仍希望通过传统的科普方式推进科普工作。此外,离线科普真实互动的个人体验和现场体验是在线科普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主张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科普优势互补,共同为科学和智能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