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其中一个关键环节仍然是定价。我问大学里的人如何定价,他们说有些是老师定的。老师的决定是用圈里其他人的转换价格作为参考。”教育部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益发26日在北京召开的科技成果转化与资产评估论坛上感叹道:“这种定价方法还比较原始简单,信息不对称,价格基准只能周而复始。”

如何评价科技成果是论坛讨论的焦点。本次论坛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主办,北京资产评估协会承办,连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承办。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耿华表示,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是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可逾越的障碍,直接关系到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必须认识到,与一般的资产评估相比,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更加复杂,也更加难以操作。”张耿华说,很难准确衡量科技含量、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产业化程度与未来可带动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此外,很难准确区分科技企业的哪些经济利益是由科技成果产生的,哪些是由资本和管理等其他因素产生的。市场交易的案例很少,缺乏必要的评估参数。再加上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给科技成果转化和价值评估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评估行业应加大努力,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评估规律,加强市场分析和数据采集,完善和优化评估标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关键问题,提高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张耿华说道。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知识产权财务委员会主任段志强认为,在当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专业人才相对不足,评估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统一标准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处理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制度上一小步,科技创新上一大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评估模型,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金融机构的经验积累,为不同的知识产权找到最合理的市场价值取向。”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以高校为例,张毅锋表示,从他的工作经验来看,全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数据分散,没有实现有效的数据积累、共享和利用。科技成果评价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指南。

如何获得更科学、更全面的价格参考,跳出所谓的“循环定价”?张益发建议在国家技术市场交易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交易数据库,收集交易价格数据,为科技成果评估提供及时参考。此外,应专门为科技成果制定评估标准和操作指南。

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司、区域创新司司长沈文静在论坛上也表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下一步将是建立一批专门的国家技术转让中心,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试点项目,给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他透露,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下一步要推进科技成果评估改革,出台政策引导社会化评估。“无论结果是否先进,以及它们有多成熟,我们都需要制定标准,并告诉行业如何实践。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前瞻性研究,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评估方法,推动新政策、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