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火山研究几十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琦在参观长白山火山风景区时感到震惊:“很明显,这是一个柱状的岩石节理,但图片描述说这是喀斯特地貌。这是常识错误!”刘嘉琦担心:这种流行科学总比没有好。

8月2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21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长刘嘉琦带着担忧做了题为《科学是科普的灵魂》的主题报告。

“如果用科学、应用、兴趣、艺术性、普及性、时代感等特征来衡量科普作品的质量,最重要的是科学。如果在科学上有问题,即使表现好,它也会变成一种“有花的毒草”,甚至更具欺骗性。刘嘉琦说。

他列举了科普作品缺乏科学的五种形式。一是缺乏科学内涵。“有些作品写了3000元,这与主题相去甚远。这些话被推进去了。其中一些写得很好,但他们就是看不到他们写的是什么,想说些科学的东西。一些传记作品比较完整地描述了一个科学家的生活故事,而英雄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成就等方面都很单薄,读起来像文学作品而不是科普作品。特别是有些电影和电视节目画面优美,艺术质量高,但它们看起来总是像风景电影,缺乏科学内涵。”

第二是缺乏科学依据。虽然有些作品也讲述了一些科学知识,但它们似是而非,只知道它们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甚至有些事情都是道听途说,为了吸引注意力,哗众取宠和夸大其词。第三是旧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科学原理、方法和数据在不断变化、改进和提高,新的科学知识层出不穷。“然而,我们的一些作者没有咨询其他人就老化了他们的知识。因此,这些作品反映的是陈旧过时的东西。”刘嘉琦说。第四种类型是“错误百出”。“整个工作是错误的:概念错误、理论错误、数据错误...甚至伪造。”最可怕的是伪科学。传播迷信伪科学,用神话或庸俗的故事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给人一种错误的理解。

根据刘嘉琦的观察,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一些科普书籍中,还出现在一些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的展品、媒体报道和广告以及对旅游景点的评论中...

如何阻止这些“毒草”的滋生,刘嘉琦建议从科普创作的源头入手,提高创作团队的素质和科学素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普。“为了保证作品的科学性,最好的创造者应该是科学家本身,尤其是那些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文学艺术修养的科学家。事实上,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大多是由著名科学家或一些媒体或有很强学术背景的出版人撰写的。”

此外,他指出,为了提高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必须提高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文学责任感。对于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科学数据和科学数据...必须指出来源。你不能随意剽窃别人的东西,更别说他们的成就了。

刘嘉琦说,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科普的营养和精髓主要来自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科普的水平。另一方面,大众科学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对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科普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罗惠对刘嘉琦缺乏对一些景点的科学解释感到很感动。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期间,她负责联系美国公园管理局。她说:“中国和美国的一些公园将形成姐妹公园。作为彼此的姐妹公园,公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对方改变评论。我们的公园帮助美国改变中文评论,而美国的公园帮助我们改变英文评论。外国非常重视景点解说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停止这种缺乏科学的科学普及。”(哈尔滨,8月2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