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精神,充分了解我国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特别是科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教育本科生和科研人员的发展状况,中国科学普及研究所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组织力量开展了关于我国高校科学教育本科生设置及科学教育专业人员和科研人员参与国际主流科学教育会议的研究。报告分为两个主题(第18-19期,2017年)。

国际科学教育会议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工作者交流、展示成果、讨论合作的舞台,有助于各国各地区科学教育研究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参加科学教育会议可以系统地了解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讨论全球化背景下共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可以及时发出国家研究的声音。

为了了解中国科学教育领域的学者在国际会议上的情况,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教育研究组组织研究力量,对中国学者参加国际科学教育会议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以下简称中国学者)。被调查的国际会议是科学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五个科学教育组织——国家科学教学研究协会。欧洲科学教育研究协会、东亚科学教育协会、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和澳大利亚科学教育研究协会。这五个科学教育组织通常每年或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会议。本次调查旨在统计2009年至2016年中国及各大洲学者在五大科教机构官方年会(以下简称“五大年会”)上的发言情况。数据主要来自主要年度会议的正式会议记录。具体结果如下。

首先,中国学者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科学与教育大会上的演讲具有演讲数量少、主题集中、学者地域集中的特点。

(1)中国学者的发言总数相对较少。演讲的细节见表1。

数据显示,除了EASE年会,中国学者在其他国际科学教育年会上的发言很少。EASE年会是东亚的一个会议,尤其是2015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议。中国学者的演讲数量达到了顶峰。

(2)中国学者演讲的主题相对集中。中国学者的发言摘要见表2,五届年会上所有学者发言的主题见表3。

对比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相似,只是略有不同。

(3)发言者所属的地区集中在北京和浙江。目前,北京和浙江是参加国际会议的两个地区,分别有68次和20次发言,其他地区的发言次数都在15次以下。此外,北京的学者在四个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演讲:中国科学院、NSTA、中国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环境研究中心,上海的学者在三个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演讲:中国科学院、NSTA和中国环境研究中心,浙江、江苏、吉林和江西的学者在其中两个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演讲。其他地区的学者只在EASE会议上发言。

第二,缺乏实证研究、英语交流能力差和出国开会困难是中国学者很少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科学教育大会上发言的主要原因。

(1)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科学教育会议上发表的大部分演讲,以NARST为代表,在被选中之前都需要同行评议。国际科学教育界同行对会议上发表的演讲进行同行评审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积极性。我国学者发言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科学教育学者的实证研究较少。

(2)与西方学者相比,中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英语交流困难。这里的交流包括两个方面:论文提交和论文报告。在科学和教育领域的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要求对会议的贡献进行同行评审,因此论文的贡献是第一步。从发言来看,国际会议没有收到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这与学者的英语写作能力密切相关。

(3)从五届年会的发言数量来看,中国学者在大陆以外地区参加国际科学教育会议的总人数不足100人,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只有16人。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发言最多的会议是2015年在北京举行的东亚峰会,共有68次发言,远远高于其他年份中国学者在东亚峰会上的发言数量。可以看出,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不是中国科学教育研究者的常态。根据以往的经验,出国参加会议面临审批困难、资金不足、时间不够等困难。

三、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我国高层次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议

(1)建议鼓励中国各地区积极申办国际科学教育年会,增加中国学者参加国际科学教育学术会议的机会。东亚科学教育年会是东亚科学教育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年会。学者们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了解东亚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解决常见的科学教育问题。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东亚峰会年会将在北京举行,中国学者的68次发言达到高峰,大大提高了浙江等地学者的参与度。由于其他四个主要的年度会议都不在东亚举行,因此东亚科技教育学术会议是中国可以申请的最高级别的科学教育学术会议。

(2)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高层次科学教育人才培训班,全面提高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培训课程包括实证研究方法、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培训方法建议采用研讨会和任务型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与会者建议应完成选择。

(3)建议有关部门适当简化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的审批程序,为科学教育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创造良好环境。建议出国审批部门适当放宽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的访问时间,让与会者参与会议的全过程。建议对参与国外学术交流的科学教育课题适当收费,为科学教育研究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