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发射失败了,而且已经连续失败了三次。我们做什么呢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只需要把发射轨道切掉1.2米,你肯定会认为他是一个有着疯狂梦想的陌生人。然而,导轨的锯断确实发生在“太空四长老”之一的梁守干身上。

梁(来源:光明网)

1966年底的一天,导弹发射场万里无云,好天气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好心情。迎海1号,一种由我国研制的海防导弹,被安装在发射器上,准备发射。按照命令,导弹像离弦之箭一样飞了出去,然后它没有再接着...它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击中目标。

“再来一杯!”每个人都说,失败毕竟是常见的,也许第二个会成功。但是经过仔细的检查和调试,第二枚导弹又玩了捉迷藏。人群开始骚动。经过一番讨论,每个人都认为雷达受到了低温的影响。

那样的话,我们明年天气转暖时再战吧。但到明年5月,第三枚导弹的发射仍然失败。尽管人们头顶蓝天白云,但乌云仍在他们心中聚集:这显然是严格按照苏联导弹模仿的。他们到了中国怎么会不听话呢?当人们正在疑惑的时候,一辆军用吉普车疾驰而来。从车里走出来一位目光炯炯、身体结实的老人。虽然他看起来像个老工人,但没有人不认识他。他就是著名的导弹技术专家梁守干。

“海鹰1A”巡航导弹(来源:全球网络军事)

我看见梁守干走到发射器前。首先,他绕着发射器走了几圈,然后他转过身,问身边的技术人员。然后他拿起笔计算了一下。不久,他对每个人说,“你刚刚看到的发射轨道短了1.2米!”许多人对梁守干的回答表示怀疑:解决高田导弹问题怎么会这么简单?梁守干看出了所有人的疑虑,接着说:“试试看吧。”因此,发射指南被切断了1.2米,导弹被放在架子上,瞄准目标,它变成了!

原来,导弹发射器也是苏联的仿制品。梁首钢的计算发现,由于发射器较长,在发射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振动,造成雷达撞击对导弹本体的损坏。结果,导弹发射后会像一个盲人,自然会错过目标。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只有有独到见解的梁守干首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了最巧妙的解决办法。

梁首钢研制的“海鹰2A”巡航导弹(来源:全球网络军事)

事实上,梁守干在此之前就有“导弹怪胎”的称号,他的各种科技思想总是令人印象深刻。

1960年,苏联从中国撤回了专家,中国羽翼未丰的航天工业开始依靠自己的努力。然而,在整个研究团队中,除了钱学森,很少有人见过导弹。自力更生并不容易。时任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的梁首钢也面临一个重大问题:用于储存发动机燃料的容器需要耐高压和耐腐蚀,但中国从未生产过制造这种容器的特殊材料。机舱里的每个人都在想办法,但是已经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一个接一个都被否决了。作为导演,梁守干晚上也睡不着。毕竟,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如果发动机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火箭将会白白升天。

一天,正在苦思冥想的梁守干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喊声。他走近窗户,看见一群人在踢足球。梁守干盯着穿梭在人群中的足球,立刻得到了灵感:足球之所以既耐磨又有弹性,是因为里面有一个有弹性的内袋,外面有一层柔软耐磨的皮革。既然找不到耐高压和耐腐蚀的材料,为什么不采用足球这样的双层结构呢?

在梁守干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双层结构集装箱很快建成。内层由具有良好耐腐蚀性的铝制成,而外层由具有高强度和耐高压的钢制成。经过测试,双层结构的集装箱完全符合要求!

火箭捧着足球:多亏了足球,我能上天堂(网络图)

足球和火箭发动机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在梁守班的《妙不可言》中被联系起来,并成功地解决了制造燃料容器的问题,从而大大加速了我国火箭和导弹的发展。

梁守干,一个“导弹怪胎”,满脑子都是这样的东西。他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例如,他大胆地提出了并联离心泵的想法,并使用偏二甲肼作为燃料,将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带入了实用阶段。后来,他成功研制出一种技术先进的超低空超音速导弹,被外国媒体誉为“最令人惊讶的导弹”。梁守干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大师。他善于巧思,勇于创新,使导弹研发中的每一个难点都发出动人的旋律。

梁首钢研制的“鹰击8”超音速反舰导弹(网络图)

像梁守干、黄纬禄:不怕失败、面对失败、不怕逃避、勇于承担责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获得成功的导弹医生。

-

个人简介:

梁(1916 . 4 . 12009 . 9 . 5),航天四大元老之一,导弹技术与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发动机动力学》、《飞机发动机设计》、《内燃机》等教材的作者,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从航空转向太空,参与了中国导弹和空间技术的建立,领导了各种类型的海防导弹的开发,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

名言:

我们中国的科技人员在智力上丝毫不逊于外国人。只要他们不盲目相信解决问题,善于应用理论,敢于创新,并经过严格的测试,他们总能找到解决方案。

参考:

[1]胡。航天英杰[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杨小林。梁守干对中国导弹工业的贡献[。科学研究,1994,12(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