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九月的一天,太行山脚下的八路军总部气氛极其肃穆。为了纪念两个月前在突围中牺牲的一位烈士,八路军举行了抗日战争期间最高标准的追悼会。将近5000人参加了这次特别追悼会。朱德担任主祭,彭致悼词。毛泽东还亲手写下了挽联:“这个国家正处于不稳定状态,我们这一代人的负担尤其沉重。赵岩是一个慷慨的哀悼者,于先生是典型的。”

太行山原八路军总部之一(照片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这位慷慨的送葬者名叫杨。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无数的中国儿女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无数的战士在战争中被锻炼成为烈士。杨无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除了士兵,他还有一个身份——大学教授和化学专家。

1.勤奋的造纸专家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杨·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后为杨·表亲。杨聪明伶俐,深受父母宠爱。他私立学校毕业后,他的父亲计划送他去天津的一所高级学校继续学习。杨按照父亲的愿望去了天津,但他没有去上学,而是去工厂当学徒。一向孝顺父母的杨为什么突然“造反”?

青年时代的杨(照片来源:河北新闻网)

那时,中国的风和雨都是阴天。满清政府不仅签订了屈辱条约,还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屠杀了义和团战士。杨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了这一点,心里恨之入骨。早年,他就下定决心要把国家从危险中拯救出来。后来,在进步书籍的影响下,年轻的杨坚信只有振兴工业才是拯救民族免于灭亡的唯一途径。他怒气冲冲地走进工厂去工作和读书。

迁安,杨的故乡河北省,是我国著名的“造纸之乡”。生产的桑树纸已经在北方销售了几百年了。然而,在那个所有行业都萎靡不振的时代,来自日本、朝鲜、欧洲和美国的纸张在中国市场非常受欢迎,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迁安造纸厂要么倒闭,要么幸存。杨从小就与桑纸打交道,对桑纸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振兴家乡的造纸工业,他决定进入一所工业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在工厂里,杨经常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科学文化。两年后,他终于进入直隶工业特殊学校学习制造化学。

乾安的工人们正在制作桑纸(见图中水印的来源)

后来,杨进入直隶工业实验所学习造纸技术。尽管他所做的一些改进相当有效,但他仍然对纸的质量不满意。工业实验室的主任看到他总是很难过,就鼓励他去美国学习先进的造纸技术。然而,出国留学的配额早已实行。杨决定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就像以前一样。

1920年,已经过了独立年龄的杨·进入纽约的锡拉丘兹大学学习化学技术和造纸技术,梦想通过工业救国。为了维持学业,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在餐馆、洗衣店和农场工作,所以他珍惜早上的学习时间,总是早起,在图书馆学习资料,或者在实验室反复尝试不同的造纸方法。在过去的几年里,杨还走遍了美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造纸厂。虽然中国的造纸技术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一直是一成不变的。造纸技术传入欧美后,经过多次改进,技术和质量都远远领先于中国。面对着美国先进的机械造纸工业,杨心里的各种事情让很是震惊。

锡拉丘兹大学(照片来源:summercollege.syr.edu)

留学美国时,杨(照片来源:北方网)

获得博士学位后,杨立即回国,并很快被聘为河北理工大学(现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在冀东建成了第一家机械造纸厂。它成功地用机器生产出高质量的桑葚纸。由于生产效率高,成本大大降低,很快就在市场上畅销。

不过,杨很清楚,光靠桑纸是不够的。要彻底改变中国造纸工业的落后局面,我们必须充分学习欧美,增加纸张品种。然而,当杨试图模仿美国的造纸方法,他发现这根本不可行。原来,美国造纸技术广泛使用木浆作为原料,而中国北方的森林资源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当杨思索的时候,他发现中国北方有很多芦苇,他想:我们能用芦苇造纸吗?

中国北方丰富的芦苇使杨找到了一种新的造纸技术。图为白洋淀芦苇(网络图)

经过初步分析,他发现芦苇可以完全取代木材,特别适合制作报纸。经过几年的艰苦试验,杨进一步发现,如果在苇浆中加入亚硫酸盐,可以制得更细的纸,而如果加入碎布混合制浆,可以弥补芦苇纤维太短、强度低的不足。碱性亚硫酸盐苇浆造纸技术就这样诞生了!

杨发明的造纸新技术已被许多工厂采用。因为纸又好又便宜,“外国纸”的垄断已经成功结束。杨成为业内名人。有人劝他申请专利,但他严肃地说:“我研究造纸技术是为了振兴国家的工业。我不追求名利,我愿意尽我所能。我不想申请专利。”

2.英勇的抗日士兵

如果没有意外,杨将继续在造纸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战斗。尽管这条路很艰难,但它承载了他通过工业拯救国家的所有梦想。

然而,一场“事故”发生了。

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东北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杨听了的话,猛地惊醒:国家危在旦夕。有什么行业可谈?只与敌人一战!

当许多人忙于把他们的产业转移到抗日战争的后方时,杨卖掉了他的家产,甚至用他父亲的丧葬费来支援前线。他还动员他的医学女儿组织了一个前线救援队。日本侵略者擅长肉搏战。杨觉得自己迟早会和他们打起来,所以他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练习武术和拳击。他不仅自己练习,还带领河北工学院的师生一起学习武术,让每个人都做好随时杀敌的准备。

杨故居(照片来源:北方网)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将近半个世纪的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带着“身体虚弱,战死沙场,死马当活马医”的信念,他毅然穿上军装,从一名大学教授变成了一名抗日武装战士。杨首先组织了华北人民抗日协会,后来与好友洪等人成立了华北人民抗日联盟。他也是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政治部主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杨、等人的星火发展成为12万人的统一抗日武装力量。经过50多次战斗,他们成功收复了冀东15个县,并在玉田县抓获了日本顾问。这是冀东一次耸人听闻的抗日暴动。

杨(左)洪(右)(照片来源:河北工业大学网站)

然而,在日寇的猛烈进攻下,等人领导的冀东起义终于失败了。洪司令员为国捐躯。虽然杨成功地突破了炮火,但他的工作劳累了几天的战斗,导致他的旧病复发,不久后死亡。

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份300名抗日英雄的名单,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杨的名字在名单上。作为一名科学家,杨一直为振兴民族工业奔走,彻夜不眠。作为一名士兵,他起了带头作用,尽管他死了九次,但他仍然不后悔。他堪称文人参与抗战的杰出典范。

图冀东烈士陵园杨塑像(网络图)

推荐阅读: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主题(一)——林克生:白色的衣服,灯塔,传奇

个人简介:

杨(1881939),河北迁安人。他的本名是颜伦,他的名字是陈儒。抗日战争期间,他用了笔名杨玉敏。杨是留学美国的博士,著名的化学专家,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他曾是河北理工大学(现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开创了碱性亚硫酸盐苇浆造纸技术。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弃笔从军,担任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政治部主任。他参与组织了震惊中外的冀东武装抗日起义,并进行了数十次抗日斗争。

参考: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文史信息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95年第65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王若云王云鹏。记住党的历史和聚集能量——一个红色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李。冀东人民抗日起义与杨、教授.探索与寻求真理,1995(8):114。

侯东飞。弃笔从军的科学家——[冀东抗日民族英雄杨玉民。改革开放,2010(14):181。

[5]冀东烈士陵园管理局。冀东魂[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