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是中国新一代的科技带头人。他为中国军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并成功研制了一枚属于中国的核武器。因此,周获得了“两枚炸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

年轻又有才华

1951年7月,周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通过了北京大学研究生考试。次年秋天,他进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与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焕武教授一起进行基础粒子物理研究。三年后,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并开始了他的工作。起初,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教书。

1957年初,国家派遣周到苏联首都莫斯科,进入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在那里进行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研究。当时,周还不到30岁,就已经在研究所担任中级研究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58年,周第一个提出粒子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求解方法,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年轻时,周成为著名的年轻理论物理学家。

参与核武器的发展

1961年2月,周按照祖国的安排回到了中国。三个月后,他加入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担任理论部副主任,开展核应用理论的相关研究。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原先对中国工业援助的承诺,特别是其对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究,已经完全取消,这使中国在发展核武器方面陷入了极大的困难。

当时,美国、苏联和其他国家对中国极其敌视。外国采取高度机密措施限制他们对原子和核武器的了解,并垄断原子武器。各国对核武器的了解被严重封锁,中国能参考的唯一信息是苏联总顾问给我国留下的原子弹情况的简要记录。不幸的是,口述记录的数据中有一些错误,这在参与原子弹研究的许多科学家中引起了争议。一些过于迷信苏联科研专家的中国科学家坚信苏联留下的记录是正确的。

周以其独特的敏锐和数理智慧,做出了“最大贡献”的计算,解决了数据中的错误和漏洞,结束了中国人的激烈争论,及时唤醒了许多过于迷信苏联专家的中国人。

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周在核武器的理论发展方面努力工作。他亲自参与并开展了许多物理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如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等。在进行核武器理论研究时,周并没有忘记亲自举办专题讲座和撰写讲稿。他的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1964年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成功表明,中国的国防力量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打破了苏联“没有苏联专家,中国永远不会制造原子弹”的傲慢断言。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无数人激动不已。许多人都说周对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周谦虚地说,“科学是科学家集体的工作。原子弹的发展就像一篇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文章,让人热血沸腾。这篇文章是由无数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师和无数科技人员写的。我完成的部分只是这篇文章的百分之一。”此后,周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不久之后,氢弹在广阔的高地爆炸了。

闻名国内外

数十年的物理理论研究使周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先后发表了104篇研究论文。这些成就使周在世界上越来越出名。1980年,周应邀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做客座教授。他受到了美国物理学界的热烈欢迎,许多从事物理研究的外国同行将周视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为了迎接美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周,美国物理学会会长马沙克教授亲自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召开学术会议。许多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出席了会议。周被纽约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以来,周一再强调,科学是没有界限的,但科学家是没有界限的。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周多次向中科院院士强调这一点。因此,当记者走访周如何看待他的荣誉时,周对记者说:“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所有中国科学家的共同荣誉。这表明中国科学家多年来的成就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这是我最大的荣誉和成就。”周的回答让记者和许多国际物理大师更加钦佩这位热爱祖国的中国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