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和美国克莱姆森大学联合完成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广泛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的毒性对棉铃虫几乎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与20年前的预测一致,但这一预测几乎总是被我们忽略。这项研究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我们应该更密切地关注这些警告信号,并谨慎地开发抗农业害虫的转基因作物。

这项研究涉及的是一种转基因玉米,它能产生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这种蛋白能产生一种叫做Cry1Ab的毒素。最初,转基因玉米是为了对付1996年引入市场的欧洲玉米螟而开发的。

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Cry1Ab也能抵抗玉米粘虫。但是科学家也预测足够多的玉米粘虫将存活下来,从而使这种害虫对Cry1Ab毒素产生抗性。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昆虫学家弗雷德·古尔德当时也参与了这项研究。

15年后,另一位北卡罗来纳学者计划找出古尔德的预测是否正确。

“我们希望在地面上进行一项观察性研究,以查明自20世纪90年代做出这种预测以来,情况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有任何迹象表明玉米粘虫真的产生了抗药性,”领导这项研究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昆虫学助理教授多米尼克·赖希说。

赖希和他的合作者、克莱姆森大学的弗朗西斯·雷伊-琼斯评估了北卡罗莱纳州和南卡罗莱纳州的玉米作物,并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20世纪90年代后期,Cry1Ab毒素在减少玉米夜蛾幼虫的数量和大小方面发挥了作用。然而,赖希和雷伊-琼斯发现Cry1Ab毒素对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很小。

雷吉斯说,“我们已经得到警告,玉米粘虫可能对这种毒素产生抗药性。然而,我们使用Cry1Ab的方法一点也没有改变。现在看来,玉米粘虫真的产生了抗药性。”

然而,Reisig也提到,他们不能说玉米粘虫一定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因为这项研究是一项实地研究,而不是纯Cry1Ab毒素的实验室实验。

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判断Cry1Ab毒素在现实世界中的效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甜菜夜蛾对转基因棉花中的Cry1Ac毒素不太敏感。”

“这一发现目前对经济几乎没有影响,”Reisig说。“因为农业公司开发了更有效的新苏云金芽孢杆菌毒素来预防和控制玉米粘虫。

“然而,这项研究仍然非常重要。我们用来判断耐药性的方法不够严格。过去,我们一直在实验室使用诊断剂量来判断耐药性。我和其他许多人认为,实地观察可以发现发生了什么变化,但这种方法基本上被忽略了。这也是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之一。

“这些发现提醒我们应该注意潜在的耐药线索,”Reisig说。"我们不能总是指望找到新的转基因毒素来取代旧的."

(蝌蚪君是sciencedaily.com编译的,转载时请向蝌蚪工作人员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