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金火星探测器模型被放置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台的中央,工程师们正忙于最后的安装。中国的火星探测器模型将在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的卫星专家牛胜达在世博园区表示,中国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两次火星全球综合遥感探测和登陆巡逻任务。因此,火星探测器也分为两部分:轨道器和着陆器。展出的火星探测器与真实物体的比例是1: 3。上部圆锥部分是一个“着陆器”,下部六面体是一个“环形器”。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醒目的白色高增益天线,用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远距离通信。

据悉,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完成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正在按照2020年发射计划进行密集研发,进展顺利。

据牛胜达介绍,火星探测需要突破深空超长距离TT&C通信、火星制动捕获、长期在轨自主管理、稀薄大气减速和安全着陆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火星探测器的最远通信距离约为4亿公里,是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900多倍。以每秒380,000公里的速度,与地面TT&C站进行“通话”需要40多分钟,而且传送的“声音”非常微弱。因此,要实现如此长距离的有效通信,必须克服信号衰减大、传输延迟和外部干扰等因素,这对中国航天专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除了深空TT&C技术之外,深空自主控制技术也是一大难点。目前,我国已经发射的卫星是由地面控制的。地面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卫星的运行情况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调整。然而,火星探测器在地球和火星之间有很长的时间延迟,因为它的距离很远。在大多数情况下,探测器主要依靠自主控制来独立完成帆板展开、太阳定位、制动捕获、航天器分离和故障诊断等功能。

首次公开亮相的火星探测器还打开了一个特殊的玻璃展示窗口,以便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它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