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参考新闻网11月23日引用的德国媒体报道,对中国人来说,气候变化主要是由旧车和大型工业设施的废气排放造成的。然而,许多人不知道饮食习惯也在影响全球变暖:中国对肉类的需求正在增加——由牛、猪、家禽饲养和相关农业直接和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也在增加。

据德国《新德国》11月22日报道,中国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畜牧业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的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来源。"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必须减少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人类产生的全球温室气体有14.5%来自畜牧业:从饲料的种植和加工、畜舍的加热、肉类加工到运输给消费者。反刍动物消化道的气体也占很大比例。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畜牧业每年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的变暖效应相当于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作为肉类和奶制品来源的牛是最大的气体生产者,它们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

因此,牛肉在这份名单上排名很高——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每生产一公斤牛肉蛋白就相当于300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绵羊和山羊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65公斤,而牛奶、家禽产品和猪肉的二氧化碳当量分别不到100公斤。

根据这份报告,尽管还没有达到德国的水平,中国人对肉类的需求随着他们财富的增加而增加。根据总部设在旧金山的环境保护组织野生救援协会的计算,2015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将达到63公斤。生产这种肉产生的人均温室气体将产生相当于876公斤二氧化碳的变暖效应。

相比之下,德国联邦营养和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德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约为88公斤。“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仍然低于美国等国家,”绿色和平组织的李义方说。"但是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已经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量的两倍."

因此,中国政府在今年5月发起了一场呼吁减少肉类消费的宣传运动——在李看来,效果平平。“对人们来说,了解食用肉类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影响很重要,但宣传活动不足以阻止肉类消费的增长。”他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更多的是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尽管近年来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已经放缓,但未来几年的平均增幅预计仍将在1%至2%之间,”李说。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估计,到2030年,中国肉类消费产生的人均温室气体将相当于1.2吨二氧化碳。该组织估计,到那时,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将增加到94公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李国祥教授说:“在中国,吃肉意味着提高生活质量。”他指出,城市家庭的肉类消费仍然远远高于农村家庭,“随着城市化的增加,肉类消费也会增加。”

皇家国际研究所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肉类消费在发展中国家仍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该研究所向中国、巴西、美国和英国的居民询问相关问题。正是在中国,肉被认为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应该吃肉,那为什么现在人们活得更久?”该调查引用一名受访者的话说,“人们过去只能活到50岁或60岁,但现在他们至少可以活到70岁或80岁。光吃蔬菜不足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其他受访者指出,没有其他食物可以代替肉类的味道。此外,中国受访者认为汽车尾气是更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