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该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三只有求偶行为的雄性豆娘。

求偶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活着的昆虫群体中,但是化石记录极其罕见,因为昆虫(包括其他动物)的行为被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非常低。王波介绍说,这项研究将蜻蜓的求爱行为追溯到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

由郑大成博士和王波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当天详细披露了研究结果。三只雄性豆娘被命名为黄易·任·范伟,以感谢台湾的黄易·任先生慷慨捐赠模型标本用于研究。

图为黄对人的记忆。南京测绘学院

"这种极端的特化是首次在活的和化石蜻蜓中发现."介绍说,黄回忆道,人扇上的条纹图案类似于脉序中某些昆虫的翅膀。后脚的胫腓骨关节有一条眼状条纹,类似于某些脉翅目昆虫的翼点和蝴蝶翅膀上的眼点。现今的脉翅目昆虫和蝴蝶的翅膀和眼斑主要用于恐吓捕食者或转移对翅膀的伤害以保护身体。

研究发现,扇子上有一条细长的豆荚状巨大的下胫腓联合吸引异性。它们在雌性面前轻轻起舞,展示它们美丽的六只脚,并用它们巨大的脚赶走其他雄性,以获得成功交配的机会。

王波说,现在的雄性瘤背石首鱼科和瘤背石首鱼科豆娘有相似的增生性下胫腓联合,这是用于求偶期间的性展示和赶走其他领土入侵者。雄性盘尾亚目动物有白色羽状下胫腓联合增生的脚。交配前,它们会在雌性面前缓慢地飞翔,炫耀它们的“白色腿”。相比之下,黄回忆道,人的下胫腓联合是透明的,有两条窄的棕色条纹。后脚的下胫腓联合是巨大的,极度增生和足状的。

王波认为蜻蜓是视力好的食肉动物。黄回忆说,人的下胫腓联合上的眼窝可能更多地是用来吸引异性,而不是用来威慑捕食者,它们的功能类似于孔雀羽毛上的眼窝。然而,极度增生的下胫腓联合可能会减缓它们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些更强大的食肉动物(如鸟类或翼龙)的盘中餐,这可能是它们灭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