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已经切入食品和营养领域。

最近,媒体进行了“柳叶刀纯研究影响膳食指南”等报道,并提出《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的结论与膳食指南的内容相反,影响了普遍认为的健康膳食模式。论文结论的问题如下:1 .多吃脂肪,死亡率低;第二,摄入更多碳水化合物会增加死亡风险。第三,饱和脂肪甚至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那么,在经过多位评论者和多轮评论的严格审核过程后,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否像媒体报道一样有缺陷?

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三位专家:国家食品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徐世伟;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

“论文”并不等同于指南,结论是基于“样本”的选择。

“我们应该尊重研究的结论,”徐世伟说。“当我们看到不同于我们自身认知的研究时,我们会盲目质疑它。这种态度不科学。”

在讨论具体问题之前,徐世伟表示,可以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基于大量样本的科学研究。只要不涉及伪造数据,它们就是严肃的学术结论。

据了解,该论文基于一项“前瞻性城市和农村流行病学”(PURE)的队列研究,数据样本来自18个国家的135,000名受访者,随访时间为7.4年。这18个国家集中在中东、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包括中国),81%是小学和中学文化,82%是中等和重体力劳动者。

"很少涉及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徐世伟说,“我不久前刚从非洲回来。在苏丹和乌干达等国家的一些地区,对于那些没有足够食物来增加动物食物摄入量的人来说,这有利于健康。他们缺少食物比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要严重得多。”

按照科学标准来衡量,每天摄入不到2000卡路里的人是不吃不穿的。目前,中国人均消耗2200至2300卡路里是正常的。徐世伟回忆道:“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人均卡路里摄入量约为1800卡路里。那时候,当然,吃肉应该尽可能多,而且对身体更好,因为缺乏材料。”

徐世伟说,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不能仅仅根据一个或几个实验的结论来计划和设计专门指导膳食的规则。相反,人们应该在丰富的饮食结构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食物。

2015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部分验证了徐世伟的观点。《指南》中文翻译团队撰写的序言称,《指南》是以14位专家和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为基础,历时两年多进行系统综述和循证研究。咨询委员会的科学报告有580页,在提交给美国联邦政府征求各方的建议和意见之前不会发布。

不要被“标记党”误导,要考虑“按方服药”的国情

“不要被媒体歪曲的‘科学研究’误导。”胡大一表示愤怒,纯粹是作为“主题派对”。因为这些文章是片面和绝对的。

范志红还认为,“多吃主食会导致更快的死亡”纯粹是一个主题聚会,应该是“高精细碳水化合物主食有害健康”。

胡大一指出,网上的文章没有分析研究本身的明显局限性,不切实际地夸大了研究结果,误导甚至欺骗了广大公众和患者。这严重影响了由中国营养学会起草并由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发布的新版中国营养指南的实施。

胡大一强调:“中国饮食结构的宝塔是符合国情的。”“还应该考虑国情,按处方服药!在论文的结论可以使用之前,必须有科学研究。”他把另一篇文章《柳叶刀研究》(The Lancet Study)推给了记者,这篇文章逐一阅读了这些数据。这真的不是营养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国情是,近40%的成年人每天吃的主食少于250克,这还没有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量。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居民的主食消费总量大幅下降。与1982年和1992年相比,2002年谷物摄入量分别下降了21%和10%,这一下降趋势仍在继续。尤其是,上班族不同程度地受到主食摄入不足的困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对主食有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主食热量高,吃得太多会变得肥胖和不健康。”范志红说他们中的一些人走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