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漫游地球》,如果你看过《火星救援》,如果你悲叹外星星球的神秘,如果你是科幻迷,那么你必须关注这个团队的故事。他们利用他们的青春在“太空”中种花,使得长期太空行动、沙漠行动和深海行动成为可能。他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月宫一号”团队。最近,他们刚刚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自2014年5月“月宫一号”率先完成中国首个长期高封闭性集成实验以来,这支团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之后,他们的每一次出现都与进一步的实验有关。随着2018年“月宫365”实验的成功,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已经完成了世界上最长、最封闭的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统实验。最近,记者采访了“月宫一号”的总设计师刘宏教授和团队成员易志浩博士,请他们向读者展示在星海中建造梦想的团队。

“月宫一号”是一个人工封闭的生态系统,由“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个生物环节组成。用普通的语言来说,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物圈。氧气通过植物的生长释放出来,为宇航员提供食物,然后通过新陈代谢为植物提供营养。当科幻电影中的宇航员为生长在火星上的土豆欢呼时,他们已经在密封的太空舱里种植了30多种植物来体验春天和秋天的收获。他们还用黄粉虫给宇航员喂“肉”和“额外的食物”。精确实验背后最困难的是什么?易志浩告诉记者,“心理障碍”是他们必须克服的最大问题。在船舱里住了370天,虽然有团体,但一切都是第一次面对,挑战是不言而喻的。易志浩把船舱里的生活描述成一个封闭的卧铺车厢,每天你都可以透过一扇小窗户向外看。然而,在实验期间,有必要将窗口覆盖一段时间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并调试不同的参数。"这时,我感到这辆马车进入了隧道,感到奇怪的孤独和莫名的安全感。"

“上午9点,换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和手套,打开舱门,排出植物留下的液体,进入处理箱,测试,补充水,补充母液,然后再进入培养槽。”每天在船舱里工作后,一志浩会在心情波动的时候去两个工厂的船舱里“走走”。当他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长大时,他的心仍然很高兴。“有一个水池会吹陶笛。她有时为我们演奏一首曲子。你还可以下棋、掷飞镖、骑自行车,还可以通过运动来调节情绪。”易志浩告诉记者。长期的“外星”生存,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来缓解未来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压力。

在370天的“走出地球之旅”中,他们经历了许多事故,例如突然停电,他们也经历了许多为各种可能的事故做准备的困难。“例如,第一组由四名宇航员组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机舱已经适应了他们的生活参数。当我们换班时,宇航员的人数变成了8人,翻了一番。我们也担心影响机舱的运作。然而,由于计划的充分准备,我们仍然经受住了考验。”易志浩说道。

当所有的挑战都来了,易志浩感慨地说,他们建立的学生党支部也是成功的“重要部分”。“由于研究方向不同,整个团队的老师和学生被分成五组。这五个小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为“月宫1号”实验的成功做出了贡献。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一名高级党员。每个人都定期汇报工作,定期谈话,进行科学研究交流,并携手解决关键问题。每个小组还定期进行实验教学和软件操作,以便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进入实验状态。”易志浩说道。

记者问易志浩,“月宫一号”的梦想是什么。他说,他们想“看着祖国从太空大国走向太空强国”。“这是北航人服务国家的大战略精神,也是我们“空中报国”的梦想。如果我们在空间站建成后需要有生命科学背景的人参与选择,我肯定会第一个报名。”

因为,他们的旅程是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