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青岛海尔冰研发中心传来好消息。袁隆平院士的“海尔冰”团队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开始项目建设。从5月到7月,包括“海苔”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被分批测试和成熟。由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印度、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中国的五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产量测试专家组对第一批成熟品种进行了测试,所有这些品种的产量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每亩水稻产量4.539吨/公顷(来自粮农组织2014年的统计数据)。这标志着袁隆平的“海米”团队在迪拜沙漠地区试种中的阶段性成功。

据报道,在沙漠地区种植水稻面临许多巨大的挑战,包括昼夜温差过大、地下水位含盐量高、湿度低、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等。例如,迪拜6-7月的地表温度可达54摄氏度以上,昼夜最高温差可达30摄氏度以上,沙漠地下7-8米为含盐量高达1.6%的咸水,地表为细砂,地下50-80厘米为风化岩石结构。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袁隆平项目组除了培育适合当地积温带的水稻品种外,还必须采用沙漠盐碱地改良技术“四维改良法”,开发不同于常规水稻栽培的植物保护系统,达到节约淡水资源、避免次生盐渍化、建立土壤团粒结构和智能水肥循环等目的。把沙漠变成人工绿洲。

根据双方达成的“绿色迪拜”合作框架协议,“海米”项目团队将在迪拜开展四个阶段的实验和产业化推广计划。

在品种试验阶段,对不同积温区的水稻品种进行试验,探索适宜的种质资源,初步掌握沙漠极端环境下水稻的生长规律和水肥施用情况,探索水稻各生育期的核心植保措施。

在2018年下半年的生产性试验阶段,基于“四维改良法”技术,确定最佳土壤改良工艺参数和水肥循环模式,降低大规模推广生产成本。

2019年,将启动第三阶段——面积100公顷的“海稻试验场”项目,验证“海稻”大规模试验种植技术。探索利用沙漠地区常绿人工绿洲的稀缺资源,与绿色生态房地产产业融合,引入包括中国“一带一路”工业资本在内的商业投资,努力实现项目的商业化运作。

该阶段完成后,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利用“海米”及其带动的产业链体系,“海米”种植面积将从2020年开始迅速扩大,“海米”人工绿洲将覆盖迪拜10%以上的土地面积。

据悉,迪拜将与青岛海米研发中心合作建立“袁隆平中东北非海杂交水稻研究推广中心”,承担中东北非地区的海米品种测试、工艺优化、技术培训和产业化推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