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

根据29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21个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占城市总数的35.8%,比2017年上升了6.5个百分点。

在5月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周边省份PM2.5浓度仍然较高,主要是通过向周边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源来改善大城市空气质量”的质疑,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白表示,在短时间内,PM2.5数据有增有减,这是正常的波动,不能简单得出结论。

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周围地区污染严重吗?白解释说,由于污染物排放、区域传播效应和气象条件等各种原因,年初和年末往往是一些地区空气质量最差的时期。2019年4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魏奋平原1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提高8个和7.8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同比分别提高2.7个和4.7个百分点,好日子比例同比分别提高0.1个和1个百分点。

“从这两组数字来看,这些地区‘好日子’的数量逐年增加,严重污染的天数也逐年增加。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因此,人们不能简单地断定空气质量好坏。此外,我们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北京更好的空气质量是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因为在短时间内,数据有升有降,属于正常波动。从北京、天津、河北和魏奋平原长期的空气质量来看,空气质量在不断改善,北京的改善更大。”白说:

从2018年开始,京津冀和魏奋平原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7年下降了11.8%和10.8%,好天气比例分别比2017年上升了1.2%和2.2%。从2019年1月到4月,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好日子的平均比例为79.9%,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9个百分点。PM10、臭氧和二氧化硫的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而PM2.5、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

从这些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可以看出,中国的空气质量已经连续5年得到改善。“这表明我们的空气污染防治工作方向正确,措施有效,效果显著。”白表示,总体而言,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仍处于“气象影响”阶段,大气污染控制仍处于“爬山越岭”阶段。改善大气质量的难度、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如果稍有放松,这种情况可能会反复发生。

《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晴天数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在1935个国家控制的地表水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断面的比例为71%,同比增长3.1个百分点。低于五级的部门比例为6.7%,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和改善,优良海水在沿海水域的比例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4.7%。全国辐射环境质量和重点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总体良好。根据初步统计,与2017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约4%,比年度预期目标高出0.1个百分点。(《科技日报》,北京,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