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喜欢·266 浏览
单选题

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最早确立于( )。

A
北洋政府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
清末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考查要点是清末司法改革。清末为了配合修律工作的进行,对司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包括对司法机关的改革和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其中,诉讼审判制度改革的表现之一就是初步规定了法官和检察官的考试任用制度。可见,D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B项和C项。
举一反三
单选题

规定设立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宪法(宪法性文件)是( )。

A
《训政纲领》
B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C
“五五宪草”
D
《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考查要点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蒋介石集团于1931年包办制定的宪法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有:(1)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制度。(2)规定“五院制”的政府组织形式。(3)罗列一系列“权利”与“自由”,(4)利用国家的名义,发展官僚资本,这里谈到的“五院制”,指的就是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可见,B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C项和D项。注意:不要把《训政纲领》和《训政时期约法》混淆。
单选题

依照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以下情形中构成犯罪的是

A
甲,1986年5月出生,于2001年6月伙同施某等三人(另案处理)绑架邻居家的小孩勒索赎金
B
乙,依法配备有公务用枪,一日醉酒后开车回家,见有一拖拉机因故障停在路中,下车与拖拉机司机争执而产生口角,遂拔出枪支向其射击致人死亡
C
丙,坐火车回家,因患有精神病,怀疑邻座要迫害自己、抢劫自己财物,将其打成轻伤
D
丁,1985年11月出生,1999年9月盗窃他人钻石戒指一枚,价值人民币3.5万元,2000年6月又从事盗窃,窃得他人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70元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下列行为中不构成犯罪的是

A
拐卖已满14岁的男童
B
非以出卖牟利为目的,拐骗不满14岁的儿童脱离家庭或监护人
C
盗卖婴幼儿的
D
杀死正在实施强奸行为的犯罪人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下列物权在设定上必须以登记作为生效条件的是

A
抵押权
B
质权
C
建设用地使用权
D
宅基地使用权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甲正在追击逃跑之窃贼时,猛然被别人拉住。因事情紧急甲并未回头看,而误认为是窃贼的同伙,便顺手用手中的木棒砸向对方,将其砸倒在地,造成重伤。结果发现,砸倒的竟是自己的邻居,邻居是要来帮自己的。则甲的行为构成

A
正当防卫
B
对物防卫
C
假想防卫
D
偶然防卫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称为( )

A
法律遵守 B.法律实施
C
法律适用 D.法律执行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部门是( )

A
宪法 B.刑法
C
民法 D.行政法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以上权利属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

A
宗教信仰自由 B.政治权利和自由
C
公民的人身自由 D.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在中国历史上最先确立12篇体例的法典是( )。

A
《魏律》
B
《晋律》
C
《北齐律》
D
《开皇律》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北齐在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由封述等人在总结十余年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北齐律》,使之成为当时具有最高水准的封建法典。《北齐律》体例12篇949条,在中国封建法典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隋唐时期的封建立法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选项A不正确,魏明帝时,有识于汉朝律令的繁杂,于太和三年 (公元229年)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即《魏律》或《曹魏律》。选项B不正确,《晋律》对汉魏法律进行改革,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选项D不正确,隋朝的《开皇律》的体例也是参照《北齐律》,为1
单选题

以下哪一观点不是战国时期法家法治思想的内容?( )

A
“以法治国”
B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C
“明法重刑”
D
“法布于众”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律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始于西周。选项A、C、D均为战国时期法家法制思想的内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基本理论,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基本法制原则。与“以法治国”等原则的要求相适应,法家也主张“法布于众”,即向全社会公布国家的法律,让全体臣民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就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知法、守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也是“以法治国”方针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