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喜欢·253 浏览
解答题

简要分析遗忘规律及主要原因。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3)压抑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4)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举一反三
解答题

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名词解释:成败归因理论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名词解释:成就动机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名词解释:气质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名词解释:常规思维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以正方体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指导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观察图形。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如果只停留在静态地观察图形,只注意各图形之间的差异,而忽视图形之间的共同之处,就会造成知识割裂。要正确认识图形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应注意在运动变化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让学生掌握图形之间的联系。如在正文体的教学中,教师可用一个萝卜当场切割。每切一刀呈现一个“面”,两面相交出现一条“棱”,三条棱相交出现一个“顶点”。………逐步把它切成一个长方体的形状,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数量与形状,认识长方体的棱的数量与长短以及长方体的顶点数(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当把长方体切成长、宽、高都相等时,就呈现出一个正方体,使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两者是种包含关系。总之,在几何要素的运动变化中引导学生发现各图形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学生辩证地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联系实际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从根源上看,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管是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其产生的内驱力都与个人需要的强弱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入手,逐渐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当学生已经具备较稳定的内在动机之后,还要不断激发外在动机,使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有机结合,才能更有效在推动和维持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地产生,需要教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激发与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外在动机的形成,也要重视内在动机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的大多是停留在家长的期望上,年级越低,学习的目的越具体。因此,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把今天的学习与未来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与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学生在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热情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适时地利用生动的事例、数据与史料,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如通过商品标价、实际测量身高得不到整米数等感性材料,明确学习小数的目的,通过为什么相片那么小,我们还能准确认出相片中的人物等实例,说明在日常生活、生产与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借助一种方法对某个事物在不改变原来形状的前提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处理,由此明确学习比例尺的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动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具有一种“自我需要”。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必须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参与意识。如教学“通分”时,教师出示5组分数,让学生比较出每组分数的大小,其中两组分数的分母相同,其中两组分子相同,学生可以利用旧知识,顺利地比较出这四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对于最后一组分数,它们的分子与分母都不相同,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如何才能把将异分母的分数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是由困惑而产生的强烈求知欲望。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的进程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不断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善于捕捉各种激励因素,机智、巧妙地、不失时机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起学生新的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规范。学生写了一会儿,教师突然让学生停笔,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告诉大家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经过积极思考后,学生作了这样的回答:“我写好的百分号个数占要写的百分号个数的40%”;“我完成了任务的50%”;“我还剩下任务的30%没有完成”,“我再写10%就完成任务的一半了”等等。只有当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既有意义又有收获时,就会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和责任感,在新的动机驱使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

(3)运用反馈原理,强化学习动机。通过学习情况的反馈,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学习成绩的优劣,还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具体程度,可以体验到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弄清原因后,会树立起克服缺点的上进心,从而激发起继续努力学习好数学的决心。教师要重视信息的及时反馈,并把反馈到的信息作为调控教学进程的重要依据,又作为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4)发挥迁移功能,增强学习信心。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动机会在学科之间、各种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和迁移。缺乏数学学习动机的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活动可能具有相当高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教师对此应给予充分地肯定与鼓励,并使之与数学学习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转化为数学学习的动机。还可以利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通过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发挥情感迁移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试述在教学中该如何恰当的运用演示法。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的实物、教具等,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运用该法可以激以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而且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缩短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恰当运用演示法要注意如下几点:(1)要根据教学要求、教材性质和学生认知规律选用教具,做到演示目的明确,重点突出;(2)教具的设计要科学,使用时机要恰当。教具设计要符合差异律、组合律和活动律的要求,大小、色彩以及安放的位置都要适宜,使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完善的感知,教具演示要到使用时才展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削弱新鲜感。(3)演示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运用直观教具要选择各类典型事例,提示对象的数量关系或几何特征;教具演示还稍大有目的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使学生获得清晰、准确有表象。(4)演示要配合适当的讲解或谈话。演示与讲解或谈话结合,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演示前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目的和要求,说明观察的方法;演示中,教师要用明确的指导语,指引其观察的方向,尤其对某些不歇脚观察至的重要部分,要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本质特征上,预防非本质特征的影响;演示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观察的结果。同时结合讲解,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